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应用与传播,推动着微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将微课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本文阐述了“助学型”微课的特点及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助学型”微课;微课
本文引用格式:王宁等.“助学型”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0):140-
142.
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媒体智能终端的应用普及,使得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分时学习、自主学习、趣味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微课的出现,以其灵活、实用的特点,成为一种新颖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施策略。
一“助学型”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一)“助学型”微课的概念
“助学型”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学案和视频,微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传统的单资源教学实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且优质的教学资源[1]。
(二)“助学型”微课的特点
“助学型”微课是相对于“助教型”微课而言的微型课,是微型课的重要概念分支,“助学型”微课与微型课是继承关系,继承了微型课的所有特点,并扩展了“助学”属性。微课是针对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应用模式[2],它的主要特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清晰、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小而简洁、实用方便等等,如图1所示。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高内聚、低耦合”。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背景下,人们通过封装好的微课能够更加方便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一般为5-8分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助学型”微课的面向对象是学生,除了具备上述特点,“助学型”微课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围绕“吸引学生学习、方便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来设计,具有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特点[3]。可见“助学型”微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助学,而不是灌输,学生通过“助学型”微课激发对知识概念的学习兴趣,提前在脑海中构建思维模型,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助学型”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理论课,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用PPT解释重、难点;第二,操作课,学生按照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完成操作。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过程比较枯燥乏味,既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信息技术都有所了解和学习,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大,让教师很难带领所有学生学习各自需要的知识,一昧地重复教学浪费了过多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学习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二)“助学型”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策略,“助学型”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加灵活,更易发挥出微课的教学作用。微课可以更“微”。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微课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助学型”微课除了讲授新知和情感升华,更多的是演示操作步骤,其突出特点是简约和高效。学生使用的“助学型”微课将更加的碎片化,更容易“溶解”到课堂之中,同时教师在制作“助学型”微课过程中的负担也比较小,短时间内可以制作多个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助学型”微课。微课可以因材施教。在中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班级内部多为1台主要的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微课演示教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样就造成了“全班同一微课”的现象,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大多配有专门的微机教室,每一位学生配有1台计算机即多媒体设备,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设计或自身的学习进度学习不同的微课,学生学习不再是“齐头并进”,一些对计算机技术了解较深进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进度慢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更加充分地消化课堂知识,从而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助学型”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助学型”微课主要分为6大类,分别是新知讲授型、技能学习型、答疑解题型、情感熏陶型、复习小节型、策略方法型[3],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更多的是新知讲授型、技能学习型和复习小节型这三大类,这三大类可灵活运用于课堂的预习、导入、新课学习和课后复习阶段,如图2所示。
(1)课前预习更加简单
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是操作课,主要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教材的教学内容以课本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展现,没有像视频一样的连贯动画演示,同时现在信息技术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远高于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教师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都会与课本内容产生偏差,学生的预习较为困难。微课本身具有体积小,内容丰富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微课做得更加“微小”,将内容缩短至2—3分钟,上传到云盘,把链接发送给学生,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者当堂预习。例如,在讲解关于单片机的课程内容时,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秒懂百科关于单片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提前在脑海中构建单片机的模型,学生通过对单片机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和智能领域的了解产生对单片机学习的浓厚兴趣。
(2)新课导入更易接受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较为抽象,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及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相关软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大脑中的构建模型也较为混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微课本身就属于多媒体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联系,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运用微课由浅入深,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增添趣味性,尽可能高效地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例如,讲解《文件管理》这一课时,导入新课时可以给学生放映他们爱看的动画片《小猪佩奇》其中的小片段,展示佩奇的图片、视频等,以此引出文件的概念。
(3)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微课可以直观展示教学活动,演示重、难点操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反复观看,节省教学资源和时间。鉴于“助学型”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微课更易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机结合,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可以结合微课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该课程学习的重难点[5]。针对一些操作复杂、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教师避免过多重复演示,丰富有趣的“助学型”微课也能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制作逐帧动画》这一节的教学中,操作相对来说较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大可采用“助学型”微课,以视频的形式把学习资源“逐帧动画的制作过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学习思维,学会学习。再比如,在《图文混排》这一节课的教学当中,对于重点操作“插入图片并修饰图片”和难点操作“图文混排”就可以采用“助学型”微课的教学形式,教师课前准备好这两个操作的微课视频和学案,如图3所示,但要注意控制微课视频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提供微课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图3《图文混排》微课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同班同课”,又可以“同班异课”。在信息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各个方向都有所涉及,因此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而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加微小的“助学型”微课可以针对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分类,制作不同的微课进行分类教学,避免了“一刀切”的不良效应,有助于整体提高班级的学习效率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课后复习更加巩固
作为复习资源,“助学型”微课还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在课堂上尚未掌握或者遗忘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再次观看本节课的教学微课温故知新。教师把课堂中用到的“助学型”微课上传至云盘,把链接发给学生,或者把微课通过微信或者QQ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自行下载观看[6]。教师也可以专门制作关于复习回顾内容的微课,微课在回顾教学重难点之余可适当加入课外延伸,结合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制作逐帧动画》一节的课后生活中,如果学生在制作Flash动画期间,对课堂的知识点有所遗忘,则可以回顾《制作逐帧动画》课堂上使用的“助学型”微课来帮助回顾制作逐帧动画的重难点,从而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
三 信息技术“助学型”微课的制作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而实现的,所以信息技术中“助学型”微课的制作策略与传统“助学型”微课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根据知识学习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预习导入阶段的微课、课堂微机操作阶段的微课,可根据这两大类制定不同的制作策略。
(一)预习导入阶段“助学型”微课制作策略
预习导入阶段的微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如何吸引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阶段的“助学型”微课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使用Flash动画设计等软件制作微课,也可以直接使用百度百科等资源网站上的视频,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概念性引入,使学生提前“热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导入阶段的“助学型”微课制作不建议直接或间接展示课题的重难点操作步骤,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对课本内容的反感情绪,产生更多负面影响。
(二)课堂微机操作阶段“助学型”微课制作策略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高效地掌握课堂重难点。除了注重微课的视觉效果,此阶段的“助学型”微课更注重操作演示是否完整清晰,是否易于学生学习并模仿,教师在制作时,除了使用Flash动画设计、摄像机等工作获取素材,还可以大量使用录屏软件获取视频素材,且在制作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视频效果,只需完整清晰的展示出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即可,也能大大缩短微课制作时间。单个微课的时间更加随意不固定,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助学型”微课的长短根据教学设计中的上机操作复杂程度,一般情况下越复杂的计算机操作需要的演示时间也较长。相比较与传统微课,考虑到学生的记忆力和对计算机可操作性,大多数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演示的微课时长更短,基本上都在3分钟之内。教师在制作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时需要把握两点:知识概念以操作演示为主,同时微课时间不宜过长,宁可“少食多餐”,不可“一顿吃成个胖子”。
四总结
微课目前已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助学型”微课更易发挥出微课的效果,正改变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助学型”微课,对课堂的重难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学习与巩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制作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助学型”微课。但不论如何,“助学型”微课的应用不能脱离实际,不可为了“微课”而使用微课,教师可以先设计出每堂课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策略再决定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助学型”微课,使微课取之于信息技术而服务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李青.浅议如何破解翻转课堂中的难题[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3):55-55.
[2]吴佳芬.浅谈微课的特点和设计模式[J].商情,2016.
[3]黄晓冰,胡铁生.“助学型”微课教学设计策略[J].数字教育,2016(04).
[4]冯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时代教育,2015(24):160-160.
[5]陈美玲.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7(99).
[6]黄国丽.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