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4:41: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已有的相关教学研究多集中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方面。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提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和构建应该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更适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符合实际教学环境的考评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师生间的亲密程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学考核评价;通信原理;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王凤嫔.《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38):114-115.

        《通信原理》在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是专业标志性课程之一,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其内容综合性强,涵盖了大量的高数、随机信号、概率与统计、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逐渐扩展和多元化,越来越多关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渐渐展开。大部分革新的着重点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如偏重数字通信的教学,简化模拟通信的介绍,使教学贴近现实,提高效率;教学方式的变更,由传统的纯板书,过渡到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甚至是摒除板书,全面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优化学生的听课效果;实验中加重学生动手实践的部分,如设置综合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基地,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1]。但恰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反而在众多的改革中,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或者干脆就给忽略了,那就是教学考核评价。

一 现行考评方式及问题

         目前的课程成绩主要由出勤率+作业+实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重点仍在最后的考核中。在改革实行之初,由于经验不足,可参考的样本不多,不可避免的走了一些弯路,有一些冒进和偏颇的现象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因为在多个教学环节都设置了考核点,增加了多种考核环节,造成教师工作量剧增,除了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准备讨论话题,记录学生表现,选择阶段测试题目,设置实验项目,批改作业、实验报告和测试卷等,造成教师身心俱疲,精力不足,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改革的继续和深入开展。对于学生来说,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而且固定的,如果互动范围不足或者时间过长,就会造成一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通信原理》是考研科目,课堂教学的限制,不能针对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需求分别进行深入展开,往往导致考的深,不考研的学不懂,考的浅,考研的学不足的情况发生。

\

 
二“通信原理”课程考评体系的构建

         一个好的改革项目,应该是从师生双方均为良性循环出发,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和提高,同时,也要对教师有提高和帮助作用。因此,此次对《通信原理》考评方法的研究,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更多地引入了网络教学方式。利用“超星教学平台”电脑版和手机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且更加容易收集到学生的学习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标准的,更贴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减轻教师不必要的付出,将更多的尽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在评价方法方面,比较主流的变化在于由学期末统一考试,转换为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共同构建考核体系。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上,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一考定输赢”的概率,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2],消除学生临时抱佛脚,侥幸过关的心理。因此,构建更合理、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过程性考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大庆师范学院电子系的《通信原理》课程为例,根据学校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课程最终成绩的50%。

        目前两部分的成绩具体构成如下:平时成绩=网上作业20%+课题讨论20%+阶段测试30%(三阶段,每阶段占10%)+实验30%;期末考试=基础内容70%+综合内容30%。去除了到课率的占比。通过改革,试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整个过程内,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课堂之外的自学主动性,从而彻底去除到课点名等传统环节,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效的教学环节中去,并且让学生从“不得不来上课”到“喜欢上课”,再到“主动要求上课”的对待课堂态度的转变。

        课题讨论要求学生自行组队,每四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讨论题目进行材料收集、PPT制作、汇报稿撰写和现场汇报等工作,每堂课利用课间5分钟加第二节课的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汇报和答疑。教师根据小组准备的充分程度和汇报的效果给予评分,小组内同学匿名互评,组成本环节的最终得分。此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习效果,也锻炼了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总结输出的能力。

         同时,我们观察到,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被动回答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若要提出有效问题,学生需要提前思考,预习,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当问题得到解决后,往往理解和记忆都更加深刻[3]。因此,每次课题汇报后会专门有几分钟进行汇报组同其他同学间的现场提问和解答。作业预留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堂讲授和查找资料,学生需要耗费一些心力才能完成每次的作业,旨在消除学生应付任务、抄袭等现象,又能锻炼学生独立或者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总体教学内容被分为三个部分,通信基础知识、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每部分完成后进行网络题目测试,利用平台随机抽取试题组卷的方式,学生自行在线答题,试卷分数汇入平时成绩。需要强调的是,考评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习效果。因此,笔者特别反对为了考核而考核的做法。根据反馈和总结,阶段测试均安排两次考试机会,学生可以根据第一次的考试情况,自行调整复习内容,补充薄弱环节并查找资料,重新作答,两次考核取其高分为最后成绩,以鼓励学生为自己负责,给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实验考核侧重系统搭建和原理说明,轻实验报告。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随堂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分数。学生若想回答正确,必然要进行实验课前预习和理论课复习,实验报告则按组别来上交,减轻师生双方的压力,也有益于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三“通信原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效果

根据对课程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评价结果。

       1.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达成情况。根据课程课程培养指标,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通信原理和通信系统等工程问题的职业素质,以及动手设计系统、完成实验的操作能力,并从考核结果中对几方面有比较清晰的体现。

        2.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凸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考核,将学习努力,投入度高的同学和投入度一般的同学区分出来,避免传统的考前突击,考试分数区分度不高的情况发生。

         3.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在改革过程中摸索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积累经验,过程中肯定会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感受适当调整改革方向,调节改革进度,以期效果良性最大化[4]。

\

 
四“通信原理”课程考评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师生比过低。授课的教学班级由两个行政班级组成,75人左右,学生人数偏多,有些需要在课堂上实施的考评措施在构思阶段比较理想化,但具体实行起来,很难完整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教师数量不足,短期内无法实现小班上课,因此,如何在过渡期内找到更好的考评实施方案,也是未来要努力研究的重点问题。实验部分因为是每个班级分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效果提升很多。学生经过考评改革的实验后,普遍反映,对课堂学习和课外查阅的资料内容理解更加具体和深刻。

        2.网络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时需要学生登录app进行资料查阅、任务下载或者讨论等,由于自制力不足等原因,学生转而打开游戏或即时通讯等软件进行课堂要求之外的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将课堂从学生的手机中抢回来,又能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优秀成果,转而更好地利用手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应该也是未来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话题了。

五 结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评体系改革的情况,总结出适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电子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了由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共同构建的考核体系。为电子类专业课的考核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广到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粟向军,刘翔.新兴本科院校通信原理课程多维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36-37.
[2]余燕平,邹园萍.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通信原理为例[J].考试周刊,2017(35):26-27.
[3]刘进.形成性教学评价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7,33(11):176-177.
[4]陈爱萍,周娟,付琳.《通信原理》课程达成度评价初探[J].科技展望,2017(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