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其创业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创业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创业群体,为了鼓励支持更多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通过减少创业进入障碍、提供金融、税收支持、创业服务等途径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政策。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业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对创业政策的概念、其理论框架和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内容进行评述。
关键词: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政策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韦译婷等.大学生创业政策相关研究综述——基于创业研究的梳理[J].教育现代化,2019,6(37):24-27.
一前言
以1998年由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起点,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到今日已有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事业中。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由此说明,创新创业活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创业群体,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尤其是促进了我国高新科技技术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的创业人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如在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17,与韩国、德国、瑞典、日本、瑞士、新加坡、芬兰和美国等排名靠前的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此外,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年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2.9%,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20%-30%的自主创业率相差甚远。我国政府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业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对创业政策的概念、其理论框架和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内容进行评述。
二 创业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自18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在其著作《商业性质概论》中首次提出的“entrepreneur”的概念后,创业研究开始进入各学界学者的视野。坎蒂隆作为最早提出“创业者”这个概念的学者,认为创业者是市场风险承担者,在某种程度上可影响甚至改变经济;1934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概念,他认为,创业即为执行新组合的行为,而这类执行者则为创业者。虽然关于创业的相关研究很早就出现了,但由于当时深受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大企业正处于鼎盛时期,大众并未相信小企业创业能改变当时的经济形式,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研究创业。直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结构体系发生改变,西方各国进入经济萧条期,随着各大企业破产、倒闭,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技技术变革,人们开始关注小企业的创业行为,至此,创业研究才得到关注并开始作为学术研究领域进入大众的视野。
由于受到早期学者的创业研究影响,处于创业研究初始阶段的学者仍是将研究范围集中在研究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创业者精神与创业者的心理活动等,如戴维·麦克利兰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就有提及,创业者内心往往比一般人都具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因此才会选择创业实现自我价值[1];柯斯纳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的普通人在市场中获得创业机会的警觉性要高,并提出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活动特征的术语——“洞察力”。[2]而这个阶段的学者缺乏对外界环境对创业的影响的认知,使得创业研究颇有争议,如sexton和bowman在1985年就证实了成就需要与创业决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3]因此,随着研究的发展,创业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对创业者的研究,学者们开始从创业过程、创业环境两个层面中探寻更全面的研究点。
20世纪90年代之后,创业过程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趋势,许多学者尝试着分析创业过程的定义以及构建创业过程理论模型,如Gartner和Reynolds提出创业过程包括商业计划实现企业建成过程中的所有事件[4];Shane,Venkataraman(2000)则认为创业过程包含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而关于创业环境的研究,我国学者木志荣(2007)认为在一定的生态、文化、经济或市场要素的基础上,创业环境的研究范畴关注的是能给创业活动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变量;因此在整合创业环境的影响变量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代表性的理论:资源依存理论和种群生态学理论。[5]资源依存理论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组织的生存需依赖外部环境,并具有在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能力,同时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蔡丽等(2007)根据资源依存理论构建了创业环境研究框架,其框架包含四层涵义,即:1、创业企业战略目标决定创业资源需求;2、创业企业资源需求与环境要相匹配;3、环境主体与环境要素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4、资源依附理论强调组织应去主动适应环境。[6]而种群生态学则是将整个组织群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种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种群与其它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袁琪等[7](2006)利用种群生态学理论从创业人群与非创业人群、创业人群内部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时期影响创业行为的因素。
进入21世纪后,创业已成为人类发展至今最为强劲的经济驱动力,因此创业研究的文献数据呈递增趋势、研究热度不断提升,但主要还是以创业过程为核心,以创业环境为主线的研究思路。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6/2017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创业环境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2.87上升到2016-2017年度的3.10,说明中国创业环境的总体情况在不断改善。由此说明,我国的创业环境在不断完善并取得巨大成就,这其中少不了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我国的创业环境,为我国创业环境的构建提供思路与对策,也侧面说明了创业环境的研究已然成为我国的重点研究领域。
三 创业政策相关研究
(一)创业政策的概念
创业政策的研究源于20世纪中期,最初被许多学者研究创业过程中隐含于创业环境的研究之中,是创业环境中的一个主要维度[8],直到20世纪90年代,创业政策才被学者们系统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较早研究创业政策的代表人物,Lois Stevenson和Anders Lundstrom(2001)提出“创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提高创业活动水平以及刺激其经济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手段”这一概念,认为创业政策主要目的是构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具体目标是鼓励更多人投身创业事业并为他们提供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Jan Degadt(2004)则将创业政策从创业和政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政策方面可以釆用宽泛政府政策的定义,而创业则可定义为开创或扩张新企业的过程。[9]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则探讨了我国制定创业政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素,分别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活动进行时所存在的创业环境以及保护的创业活动成果;高建等(2007)认为创业政策旨在促进创业,减少障碍、降低风险、改善创业环境[10];辜盛强等人(2008)认为创业政策是指为提升创业水平,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从而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或政策工具提高创业机会、技能和创业意愿,创业政策一般可以分为4种类型:(1)中小企业政策的推广;(2)新企业的创立政策;(3)细分创业政策;(4)全面的创业政策(整体创业政策)。[11]
(二)创业政策理论框架研究
研究创业政策理论框架,有利于更全面的分析创业活动影响因素如何发生作用。根据考查现有的文献,我国学者刘军[12](2015)将创业政策理论框架的主体划分为两类:第一类的主体为国际组织和社会团体,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分析框架为全球创业观察GEM的分析框架、创业机会协会(Association for Enterprise Opportunity,AEO)框架和芬兰贸易与产业部框架等。全球创业观察分析了影响创业的九个创业环境要素: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13]芬兰贸易与产业部在2004年提出了创业教育、培训和咨询,创业初期、成长阶段和全球化过程,税收政策,地区政策,法律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创业政策框架。创业机会协会从支持创业者和完善创业环境出发,提出建立创业社团、创造竞争优势、开展创业教育、提供金融支持、进行网络建设、有形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创业政策框架。
第二类的研究主体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如Lundstrom&Stevenson提出的创业政策的理论框架应该围绕机会、技能和动机三个核心要素来建立,创业政策应包含如下3个层面:①激发创业动机的政策;②获取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政策;③为潜在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的政策。这样的创业政策体系需要包括为激发创业动机而制定的创业教育政策;为增加机会而降低产业进入壁垒(产业政策)以及为开发机会而获得启动资金(金融政策)等。[14]
我国学者在国外创业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业政策理论框架进行了总结分析。
方世建等[15](2009)认为我国需要对创业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创业政策支持体系,至少包括这六个方面:创业促进、创业教育、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对初创企业的商业支持、初创或种子融资、目标群体政策;赵都敏等[16](2011)则将创业政策划分成两个维度,即创业过程维度和创业类别维度,认为创业政策应该关注创业启动前阶段到新企业晚期的成长阶段的整个过程,同时创业政策也应该关注不同类别的创业形式;刘军(2015)[17]则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将为创业政策分为四个单元政策,即创业教育政策、创业融资政策、商务支持政策和创业环境政策。
四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国外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再综合国内的特定环境因素,针对性地对目标群体的创业活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几年的文献,将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主要是通过整理我国以往和现在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形成时间线来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每个时期的特点。我国学者夏人青等(2011)[18]、刘军(2015)[19]将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这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2年,主要为配合国家“科教兴国”这一远大目标,通过提倡大学生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鼓励其从事高科技创业;第二个阶段是2003—2006年,开始为大学生创业活动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质性的优惠政策;第三个阶段是2007-2011年,颁布政策的主体部门逐渐增多,且政策的方向由原来单纯的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到提出全面创业教育,由原来单纯的提供创业优惠政策到提供创业配套服务;第四个阶段是2013年至今,为大学生创业政策全面推进和实施的阶段。
第二类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评价现有的政策,发现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如郭得侠(2012)[20]通过评析现有政策实施的力度、实施成效,结合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足:1、大学生创业融资困难,缺乏相关指导性政策具体化引导大学生贷款;2、税收政策优惠不大,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3、政策的宣传与执行力不足,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4、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
刘刚等[21](2016)则重点关注大学生个人的创业特质,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基础薄弱、缺乏创业精神、创业实践与政策衔接不够,而原因主要是尚未建立专司创业部门,使得主体之间权责不清、界限不明,导致创业政策存在梗阻现象,对学生造成影响,且政策重点不明确、落实不均匀,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提出加快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提升创业保障制度、创建创业型社会、明确主体职权等建议。
李辉[22](2014)则通过对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政策满意度不高、启动资金的金融政策单一、创业服务政策不完善、创业环境落后等问题,提出制定针对云南省大学生特色的创业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通道、改善创业服务体系、创业环境。
宁德鹏等[23](2017)通过将创业政策划分为税收优惠政策、创业环境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政策四个维度,实证研究我国百所高校大学生对政策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大学生对我国现有的创业政策较为满意,建议我国大学生政府应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扩大税收政策的力度和范围,使更多高端人才参与创业。
第三类是关于探究大学生创业政策与创业因素的研究,如对创业动力的影响研究,李良成(2012)[24]通过对全国多个地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得出最能影响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因素是金融支持和配套政策,因此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落实配套政策、提高创业服务水平等建议。
郭威(2010)[25]则基于北京市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探究创业政策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北京市大学生对现有政策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对金融支持政策,且认为创业成果得不到包含,不满足当下的创业环境。以此提出建议:建立类似YBC的创业促进平台;构建创业风险保障机制,解决学生遭遇创业失败后所产生的问题;建立相关政策保障学生的创业利益,保护学生的创业成果。
五 结论
大学生创业政策作为创业环境中特殊的维度,已成为时下创业研究的核心内容。但国内的创业研究起步晚且缺少符合我国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大部分研究均以国外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核心;关于创业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因为我国创业活动以及创业政策实施得较晚,因此创业政策研究起步也较晚,研究很少而且理论基础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而关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集中在评价现有政策的宏观研究,缺少对创业政策的微观研究。因此,相较于国外较为系统、全面的创业政策研究,我国学者还需基于我国特定的创业环境下,更进一步的将创业政策研究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he Achieving Society[M].Princeton,NJ:D Van Nostrand,1961.
[2]Kirzner I.Perception,opportunity,and profit: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79,47(3):871.
[3]Sexton D L,Bowman N.The entrepreneur:A capable executive and mor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5,1(1):129-140.
[4]Carter N M.Exploring start-up event sequenc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11(3):151-166.
[5]木志荣.国外创业研究综述及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7(06):53-62.
[6]蔡莉,崔启国,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0-56.
[7]袁琪,梅强,宋吉泉.区域内创业活动周期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0):197-198.
[8]郑炳章,赵秋芳.中国创业政策理论框架研究综述[J].河北企业,2014(3):50-51.
[9]Jan Degadt,For a More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Perception and Feedback as Precondictions Reneontres de St.Gall,2004.
[10]高建,盖罗它.国外创业政策的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7(1):70-74.
[11]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1):10-18.
[12]刘军.我国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55-159.
[13]高建.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王玉帅,黄娟,尹继东.创业政策理论框架构建及其完善措施――创业过程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9):112-115.
[15]方世建,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8):121-125.
[16]赵都敏,李剑力.创业政策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v.33;No.385(3):19-26.
[17]刘军.我国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55-159.
[18]夏人青,罗志敏,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J].理论经纬,2012:123-127.
[19]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演进逻辑及其趋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53.
[20]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7):65-69.
[21]刘刚,张再生,吴绍玉.中国情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反思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6(6).
[22]李辉.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完善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3]宁德鹏,葛宝山.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满意度分析——基于全国百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7(5):76-81.
[24]李良成,张芳艳.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41-45.
[25]郭威.现今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情况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0(39):171-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