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10:50: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时,以问题为中心,案例和项目为载体,通过师生合作建构知识系统,使学生获得具有体系性、完整性和实践意义的知识。文章结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与保障措施,探讨了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能源与动力工程;课程教学;高等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朱玉雯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1):58-60.

        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教育一方面具有知识传承、进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是以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为目的,使其具有吸收和创造工程知识、开展工程实践的能力。目前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以讲授专业理论和科学为主,仅有少量的实际工程分析和讨论,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实践信息,也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契合。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注点。[1]它蕴含了学生中心、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案例和项目为载体,在课程和实践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并召开了一系列高等工程教育建设研讨会,对工程教育理念做出新理解,同时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会高校学者提出转变教学理念,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2-3]为此,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改革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方式,使学生经历类似实践的过程,在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实践认知、创新思维训练上得到提升。

一 研究性教学原则与解读

         研究性教学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究,并共享研究的乐趣和成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从教学形式上,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本科教学,教师由领导者的核心角色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独立研究作为基本形式,但由于其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对于难以理解的新知识或较为复杂的问题,就需要教师指导和启发,形成师生交流合作、共同研究的模式。从教学内容上,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同时又以具体问题、项目和案例作为支撑。对于某一章节学习,围绕具体的问题或工程案例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既涵盖基本的课程知识点,又以科学实用为准则。将教材体系向研究性体系转变,从基本知识、原理和实践应用层次进行处理,使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体验到实践过程。从知识范围上,知识的广度拓宽,在研究项目或分析案例时往往会涉及其他专业知识,因此知识和资源会从本专业拓展到多个相关专业。[5]

         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把课程学习设置到有情景、有探索性的问题中去,并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梳理和建构成系统,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分析、对“方案”构建和对“求解”研究,来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研究性教学把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课程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汲取新知识和获得新技能。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个专业性强、且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工科专业,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热力发电厂、锅炉原理与设备等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探索性实践教育,使课堂教学不仅是独立的理论教学,也是通过设置具有真实工程情境和工程氛围的实习场,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

 
二 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与保障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并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因此,必须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现有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问题导向、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课程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把课程学习设置到有探索性的问题中去,通过师生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隐含在问题中的知识。教学过程经历设置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知识提炼与总结等四个过程。以“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章节为例,要求学生以朗肯循环为基础,讨论采取哪些措施能够提高汽轮机绝对内效率;在传热学、金属工艺学等知识辅助下,讨论限制效率提高的工程因素。引导学生讨论改变蒸汽参数、增加回热循环、再热循环等方法,并分析限制蒸汽温度、回热级数的因素。

(二)基于案例引领的教学模式设计

        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对工程案例进行讨论学习。教学过程经历设置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工程取得效果或存在问题、共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技术改进方案等四个过程。例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锅炉相关课程教学,对某一煤粉锅炉实施炉内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采用垂直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后,遇到炉内结渣、排烟热损失高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水冷壁部分区域结渣的原因、排烟热损失高的原因,讨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案,提出水平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方案和运行参数调控方案等。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

         以实践应用为目标,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项目的设计与课程内容设计密切结合,既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又以工程实用为准则,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工程设计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用于组织专业课程设计。例如针对“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坚持热力计算为重点,新增热电机组类型,体现选题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学生讨论确定热力系统的型式,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的能力和技术经济观点;增加设备选型、系统参数优化等训练,到实习基地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为保障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有效实施,应对教学内容、专业交叉、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第一,教学内容应随着教学模式及时更新。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需要将最新的能源领域相关知识和技术成果纳入到课程中来,既包括专业最新的技术成果,也包括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这就需要处理好课程基础内容与专业前沿科技的关系,将教材知识与最新成果整合起来。第二,在解决热能利用相关问题时还会牵涉到多方面知识,例如金属材料学、污染控制工程等,而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这就需要处理好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关系,保证既能完成教学内容,又能较为全面地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主动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感兴趣或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在校外选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规划选题范围,遵循能源专业体现性强、实践性强、贴近生产的原则,鼓励学生收集各类专题,做好课内研究和课外调研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三 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教学规划与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缺失,针对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会遇到阻力或影响效果。因此,还应充分认识并探讨制约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因素,逐一消解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保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和推广。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不够完善

         研究性教学理念容易受两个极端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文化的影响,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教材作为专业知识的权威象征,缺少最新研究成果和对已有技术的质疑与批判。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容易与“研究”等同。例如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开展研究,获取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这一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往往缺少系统性,且缺乏正确性论证。

        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例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测量技术”关于热电偶测温原理章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热电偶的基本结构,查阅相关资料,依据热电效应分析其测温原理,并讨论如何建立工作端温度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基本认知、查阅资料、自主思考、分析原理和讨论总结等类似于研究的过程,并获得了专业知识,就可以称为研究性学习。这既不同于机械的传授行为,也不同于将“研究”压倒“教学”。[6]如果只强调让学生投入课题去发现新知识,而不是学习已有知识,那就只是“研究”了。

(二)教学规划和管理制度尚有缺失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大多通过专业课教师自行开展并总结经验,继而向教研室、学院和学校反馈。研究性教学改革是自发的、基层的,缺少了前期整体的教学规划,加之个人获得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也较为零碎,这样就难以得到系统性深层次应用。[7-8]另外,各课程间缺少规划和配合,教学模式的显著差异也会使学生较难适应研究性学习。

        从管理制度上,高校大多倾向于管好教师和教学过程,对教材、教案等具体教学文件要求规范性、统一性,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量化考评制度,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因素不易量化,导致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影响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

 
        在教学规划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应搭建研究性教育整体推进的平台,避免仅发动基层力量的零散研究试点。同时大力发挥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整体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常态化运行。高校应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和奖励力度,提高对教师不易量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应支持教师主动探索和反思。

(三)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学习愿望需进一步提高

       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是一项富有探究性、创造性的专业性实践活动,需要教学理论支撑、教师间研讨、师生间交流,是一项需要不断提升和改革的专业性工作。目前年轻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博士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在科研工作上受过严格训练,但在教学工作上几乎没有培训经历。学术水平不能等同于教学专业水平,加之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使得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在学生方面,一贯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直接获得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相比而言,研究性学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需要沉浸在问题研究、知识探究和讨论对话中,否则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针对师生个体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和学院首先要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水平,加大教学基本功培训力度,并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培训过程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博士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之应用于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科研思维在专业教学的应用,逐步达到教、研相结合。研究性教学实施也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个性需求、接受程度等进行调整。例如,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对热电厂相关知识认知较少的情况下,应从基本原理出发引入问题,进而引发学习讨论获得课程知识。而不能直接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让学生一头雾水,无从谈起。问题的提出、工程案例情景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逐渐达到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樊百玉.研究性教学中的“知识生成性”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6):94-98.[2]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4]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2):111-112.
[5]韦冬余.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55-157.
[6]周序,张祯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性教学?——关于“一流教学”建设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6):131-137.
[7]皮武良.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42):119-120.
[8]杨冬.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9:1-12.
[9]周东一,袁文华,石楚平,伏军,刘长青,王红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以邵阳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3):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