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法治思维缺失的表现及培养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09:17: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干部缺失法治思维的现象突出,表现在程序思维异化、责任虚 化,缺乏法律意识、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必须发挥出法治建设的引导作用, 加强立法质量,规范履职行为。科学监督和制约权力行使,完善考评制度、奖惩制度,营造良好的 法治氛围。

  “十四五 ”时期,乡村振兴成为农业方面的发 展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提升治理方式的 现代化水平,从而加强基层的治理效能,深入探 索党组织领导路径,结合法治、自治的方法,形 成全新的乡村治理模式 [1] 。

  一 、法治思维的涵义

  法治思维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 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 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部分学者认 为,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面对问题时,提出决策 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法律逻辑、法律程序、法 律规则开展分析,从而形成决策和结论。部分学 者认为,法治思维是在程序性、规范性法律知识 上的思维,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约束权力的行 使。按照法律规定,保证决策措施高于法律知识 的思维。
\

  二、基层干部缺失法治思维的表现

  ( 一 ) 责任虚化

  在长期的工作中,基层工作任务繁重,人力 资源不足,导致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太明确,从 而形成无权有责、权小责大的现象。法律规范不 明确,导致基层干部缺乏规范化工作依据,弹性 空间比较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 [2] 。在具 体工作事务中,存在一人跨部门工作、兼任数职 的情况,并未明确划分各部门权属,导致岗位的 职责混淆,很难分配和落实责任、风险。基层干部 的法律风险、责任、主体的意识薄弱,特别是责任 分担方面,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一是为责任无限 制放大,通过属地管理名义,扩大基层的职责承担范围。开展日常工作时,如果遇到重要事件、特 殊时期,都会出现日常工作让位情况,迫使基层 干部灵活把控与权衡工作内容。二是责任无限压 缩,导致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时,经常权衡利弊,如 果不愿意做某项工作,都会找借口推脱。上述现 象与责任明晰、规则价值的偏差明显。

  ( 二 ) 程序思维异化

  程序正义,才能保证实体正义。基层干部要 注重程序思维的培养,但是具体操作的难度比 较大。基层政府对于工作设定标准,只是强调工 作成果,并不关心工作过程 [3] 。在此种思维影响 下,基层干部对于结果的重视度高,忽略了过程的 要求,导致法治下的程序思维会产生异化情况。 一是完全遵循程序开展工作,例如出现“证明你 爸是你爸 ”的荒谬规定;二是完全不遵循程序, 只关注预设目标的实现度。

  ( 三 ) 缺乏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对于“依法办事 ”的法治理念、 方式的认知加深,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 众,都逐步加强法律意识。然而,基层的人情思 维还是比较浓厚,存在“用权压法 ”的现象。在 我国行政权力体系中,基层处于末端枝节,基层 干部在处理工作时,要平衡好法、理、情。如果无 法克服特权思维,再加上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 到位,则会出现法律意识缺失问题。长此以往, 基层工作非常无序且被动,弱化基层政府的公信 力 [4] 。如果无法及时纠正,则很难提升基层法治 化水平 ,更谈不上改革措施的落实。

  ( 四 ) 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乡村振兴进入到实施环节,但是制度改革的 阻碍仍然比较多。例如,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法 人,如何认定资格;农村制度改革,多停留在政策 层,缺乏全国性的法治保障;土地流转、三权分置 的制度践行、认定问题;改革成果的法律巩固与 确认。各地区的探索工作,没有形成法治理论、 法治总结,要在具体工作中示范、推广,并且在 制度层总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5] 。改革创新举 措,主要是补充和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基层干部 在具体工作中,要思考如何把控改革创新、法治 保守的关系。只有科学把控二者关系,才可以形 成对接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在法治 思维影响下,干部要坚持法治理念与原则,深入 探索改革创新的内核,大胆尝试和实践,但必须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总体上看,基层干部没有 掌握好关系与要求 ,导致自身法治素养不高。

  三、基层干部缺失法治思维的原因

  ( 一 ) 领导干部缺失法律信仰

  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受到封建思想影响,部分 干部的权力思维、人治思维浓厚,并未从内心尊 重和信仰法律,因此不具备法治思维。部分干部 认为,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工具,只能对普通人起 到约束作用,所以缺乏法律信仰,只是认同法律 形式 ,对法治思维形成的影响非常大。

  ( 二 ) 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困境

  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必须提升基层干部的 法治思维。领导干部通过法治思维处理现实问 题时,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基层干部 的法治意识薄弱,则会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群 众依法维权阻碍大,会丧失对法律的信心,从而 陷入非诉、非访的困境 [6] 。基层矛盾纠纷中,征 地拆迁成为工作重难点,部分基层干部受到唯政 绩观影响,采用传统做法处理矛盾,未遵照法律 的权威性,后续很难使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同 时,部分基层干部的信仰不坚定,一味依赖传统 经验做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培 养路径

  ( 一 ) 党引导基层法治建设

  为了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全面发挥出 基层干部的引导作用,必须履行以下工作要点: 第一,以政治引导为主,突出党建工作的地位, 加强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党的领导、基层法治建 设,在基层落实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全 局作用,协调各方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使基层法治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贯彻落实党的领导; 第二,遵循党章规定与要求,基层干部要起到模 范带头作用,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 要注重政治学习,强化党员意识,将党的意志落 实到乡村振兴建设中;第三,基层干部在处理问 题时,要善于使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结合法 治、自治措施,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落实到社 会治理中,加大乡村振兴的改革、创新力度。

  ( 二 ) 加强立法质量,规范履职行为

  2020 年 11 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会议上,我们党正式提出了“ 习近平法治思想 ” [7]。 所以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培养基层干部的法 治思维成为关键工作。针对基层发展来说,离不 开精神、规范的支持。基层立法工作,必须关注 以下要点:一是促进立法环节的改善,突出人大 地位,制定适宜基层发展的法律规定。基层工作 涉及流程性、细节性规范,所以法律要详细规定 模糊、分歧的衔接点。二是针对现有法律规范,及 时修订不合适内容,调整制约社会发展的内容。 联合工作实践,细化配套制度,例如土地流转机 制、涉农纠纷处理等。三是从法律层面支持乡村 振兴的实施,制定工作落实的基础规定,确保基 层工作的依据性。面对基层发展,制定可行性、 有效性的法律规定,要求基层干部从思想层、行 动层,养成依法办事的意识。

  ( 三 ) 监督和制约权力行使

  在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下,基层要明确权力清 单、细化权力边界。乡村改革发展中,国家加大了 三农事业的投入力度,表现在项目、补贴、资金等 方面,赋予了基层干部更多的权力 [8] 。所以针对 涉农事项的管理权限,例如纳入清单中,并且在 权力行使、工作程序、监督等方面,都要完善配套 机制。

  第一,规范行使权力:权力来源必须具备法律 依据,确定管理权能,要求基层干部依法办事。 第二,保证程序的严谨性:在法律规定程序下行 使权力,保证各项基层工作的严谨性,实现合 法、合情的兼容。第三,针对公开性事项,都要 遵循有效性、及时性原则。针对选择性公开的事 项,则要明确公开时效、方式,确保群众参与到 公开过程中。第四,科学监督基层权力的行使, 制定各项工作的分解流程图,确定工作负责人、 操作过程。绘制流程图,可以保证工作运行的章 法性 ,形成内部运行机制。

  ( 四 ) 完善教育培训、考评、奖惩机制

  培养和提升法治思维,并非在短时间内就可 完成,而是要长时间坚持,要求各地区建立常态 化机制。

  第一,建立常态化机制,落实到学习、教育 培训、交流等方面。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参与法治 理论宣讲、实践工作,遵照法律规定开展各项规 定,强化干部的法治思维。基层干部也要合理应 用法治思维,以法治引导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加 强建设能力。常态化学习机制,要求基层干部结 合法治思维、具体事项,当结合度越高时,则获得 的匹配度也比较高,能够加强基层事务处理的法 治水平。

  第二,设置奖惩机制:结合正向激励、负向 惩戒,充分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正向激 励,则针对踏实的基层干部,除过常规职务晋升、 福利待遇,还可以提升社会认可度,适当给予物 质奖励。针对工作热情低、能力不足的干部,则要 采用换岗、约谈批评等方式。

  第三,在基层干部考核、选拔任用中,要落实 法治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补充法治考核指 标,加大法治考核权重,完善考核机制。联合基 层的实际情况,完善考核指标与细则。基层面对 的人情、矛盾问题较多,多集中在宅基地使用、 土地流转方面。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深入分析 依法办事的能力,营造依法营商环境,降低纠纷 率 [9] 。优化设计指标体系,由于基层工作比较 特殊,要保证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在指标体 系设计中,适当增加弹性指标、柔性指标、节点 指标、过程指标,将法治思维方式落实到关键节 点,从而反映出工作绩效。

  第四,注重考核机制的完善,现有考核方式偏 向形式化,过度关注结果,很难起到约束作用。 在设计考核机制时,应当注重考核过程、评估结 果。考核评估结果,可以使干部发挥出领导作 用,以宏观方式约束基层干部,全面加强社会治 理效果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 五 ) 营造法治环境,积极宣传法治文化

  培养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塑造基层社会法 治环境。乡土社会过渡到法治社会,但社会基础、 价值基础并未转型,所以乡村社会仍然采用半正 式治理法。基层社会在宣传、推广法治文化时 ,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社会为了改变 治理思想,首先要抛弃糟粕文化,剔除封建迷信 习俗,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方式。只有做好上述工作,基层干部与群众互动时,才可以形成 法治思维、行为模式。

  第二,建设基层公共法律体系:各地区优化配 置资源,选择社会责任感强、执业水平高、政治素 养强的律师、法律工作者,到乡村开展法律知识 教育与宣传工作。

  第三,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完善 矛盾调解组织网络,建设专业的人民调解组织, 实现调解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

  五 、结束语

  依法治国是我国执政的重要方针,基层干部 是依法实践的特殊群体,所以要提升领导干部的 法治思维,实现国家的法治化发展。通过本文的 讨论,深度剖析基层干部缺失法治思维的表现、 原因,提出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路径,突出 党引导基层法治建设的地位,加强立法质量,规 范履职行为,监督和制约权力行使,完善教育培 训、考评、奖惩机制,营造法治环境,积极宣传法 治文化,以此强化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提升乡 村振兴发展实效。

  参考文献

  [1] 熊鹏.乡村振兴背景下瑶老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 LN 县的调查研究[J].四 川民族学院学报,2022.31(3):37-42.
  [2] 陈泓浩.《乡村振兴促进法》视域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J].广东 蚕业,2022.56(6):147-150.
  [3] 李源辉,张文越,郑龙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思考与研究[J].国际公关,2022 (10):34-36.
  [4] 颜杨,舒梓剑,彭鎏佳.乡村治理体系中法治建设的路径探究—— 以泸州市江阳区 Z 村为例[J].湖 北农业科学,2022.61(17):17-23.
  [5] 刘斌,陈天雄.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村规民约理想化认知的法治思维重构[J].甘肃理论学刊,2021(5): 94-104.
  [6] 郝建秀.乡村振兴服务和保障研究—— 以自治、法治、德治与智治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C] // 河南省 法学会.第十四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下). 太原:河南省法学会,2021:1013-1024.
  [7] 王东.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行动构设与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0.20(5):93-101.
  [8] 樊维聪.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法治思维培育路径选择[J].农村.农业.农民 (B 版),2020 (3):14-17.
  [9] 吴立衡,黄昕.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才智,2019(4):238-2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60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