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基层普法宣传影响研究—— 以某民办高校普法实践队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5 14:17: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三下乡 ”实践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 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 研究。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实践队暑期“ 三下乡 ”普法实践活动为例,探索高校“ 三下乡 ”普法实 践活动对乡村基层法治建设的作用与影响, 助力乡村法治思想的普及与宣传, 共建法治乡村。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我国乡村基层 的变化日新月异 ,同时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基层 治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推动乡村的“法 治同行 ”,规范乡村治理的模式,着力建设法治乡 村 ,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本 质的要求。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具有综合 素质高,知识储备丰富,政治认同感强等特点。大 学生深入乡村基层治理有其必要性。第一,经过九 年义务教育及高中三年的熏陶与洗礼 ,大学生具 有极强的政治认同感 ,为乡村基层的治理提供了 思想政治保障;第二,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和科技高 度发展的时代,普遍拥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及 创新意识 ,能为乡村基层的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 第三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缺乏系统 、有效的实 践锻炼 ,大学生通过深入乡村基层锻炼 ,促进了 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及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 融合。综上所述 ,大学生参与乡村基层的治理是 有意义的 [1] 。
\

  高校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 生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渠道 ,是大学生们接 触乡村基层 ,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 ,了解国情的 有效途径。其中 ,法治建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 节,普法宣传是高校学子们参与其中的主要途径 与方式 [2] 。法治思想的传播与推广是法学专业学 子开展乡村基层治理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某民办 高校法学院暑期“三下乡 ”普法宣传活动为例,为高校参与基层普法宣传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 经验。

  一 、某民办高校实践队普法调研现状

  此次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采用问卷调查 法 、访谈调查法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有效回 收问卷 1043 份 ,有效回收率为 90.04% 。根据调 研结果 ,该地区的法治建设现状有以下特点:

  ( 一 ) 基层群众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

  1 .当地村民法律意识淡漠

  通过问卷调查及采访当地村民 ,了解到当地 村民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 。主要表现在对法律意识的认知和内化欠缺,对法律知 识认识程度不足,也无法主观判断法律与风俗 、 道德等概念的区别 。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 以下简称《 民法典 》) 为例,17.49% 的村民“没 听说过《 民法典 》”, 25.41% 的村民表示“只听 说过名字 ”。这一数据反映出村民们对基本法律 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 见图 1 )。

  2 .当地村民法律信仰程度不高

  乡村基层地域小、人口密集,往往会形成以 “地缘 ”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因此村民在受到侵 犯、遇到矛盾与纠纷时 ,往往不会主动采用法律 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村民们未形成尊重法 律 、敬畏法律 、法律至上的意识 。调研过程中 , 43.56% 的村民认为“矛盾应该在家庭内部解决 ”,24.75% 的村民“对社会工作缺乏信任”。 反映出 当地法律权威的不足,村民们法律信仰程度不高

  3 .当地村民存留“厌讼 ”思想

  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乡村基层的群众缺 乏使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驱动力,对于纠纷 、 矛盾的解决方式往往采用“私了 ”的方式进行 , 久而久之,村民就会产生“厌讼 ”的思想。在调研 过程中 ,50% 的村民在遇到纠纷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解决方式为“私下协商 ”,仅仅只有 18.57% 的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这一数据表明村民 们对于法律缺乏信任,法律意志不坚定 (见图3)。

  (二 )“ 三下乡 ”实践对普法宣传工作实效化 存在不足

  1.普法内容难以吸收

  此次“三下乡 ”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普法宣传 活动 ,如发放普法宣传册 ,悬挂普法横幅 、标语 等。虽然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活动 现场的村民热情主动,但是我们发现由于普法宣 传活动方式单一 ,缺乏针对性 ,宣传过程中所讲 解的法律条文 、案例并不能很好地被村民理解与 吸收 ,不能到达预期的宣传效果。

  2.普法过程存在困难

  普法的目的在于使村民们能够掌握生活中最 基本的法律常识 ,树立法治意识 。在普法过程中 除了给村民输出法律知识,村民们也会咨询一些 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与纠纷。但是由于法律种类繁 多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在实际的咨询过 程中常会出现难以解答的专业问题。这种“小插 曲 ”往往会造成村民对普法队伍的专业性失信 , 从而影响普法活动的开展。

  3.普法后缺乏有效反馈

  乡村基层普法工作的成效如何要通过村民后 续的反映才能得知 ,由于大学生普法实践队为临 时组建的队伍 ,具有人员不稳定 、普法地点不固 定 、时间不确定等特点 。因此在完成普法宣传后 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 ,以至于难以形成具有整体 性和长效性的成果。

  二、“ 扬法远航 ”社会实践队普法调研现状 分析

  根据调研走访 ,我们分析了实践队普法宣传 工作实效化存在不足的原因 。总体可以从以下三 方面进行概括:

  ( 一 ) 当地村民认知有限,法律意识淡薄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调研对象多为老人 或幼童 ,并且大部分老人为文盲或半文盲 ,难以 理解艰深晦涩的法律条文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 遇到困难 ,往往会舍弃法律条文 ,用“ 习惯 ”来 解决问题。久而久之 ,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越来 越淡薄 ,无法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导致自身 利益受到侵害。

  ( 二 ) 实践队力量薄弱,专业指导不足

  虽然普法实践队的队员皆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且也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但是在普法过程 中还是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未形成体系,难以形成法律 体系 ,并且也缺乏实践经验 。指导老师由于其科 研任务繁重 ,并不能前往实践地进行指导 ,无法时刻关注实践队普法工作。

  ( 三 ) 实践队普法宣传内容及形式有待加强

  在此次普法过程中我们发现 ,有一些法律所 涉及的领域与村民的生活毫不相关,并且村民也 不感兴趣 。因此 ,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普及多 种类的法律 ,还不如有针对性地去普法 ,让村民 能在短时间内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也说明 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的重要。此外 ,我们 发现此次普法宣传的形式相对单调 ,如发放宣传 册 、讲普法故事等 ,往往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 无法起到长足影响 [3] 。

  三、经验与启示

  乡村基层的法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工程 ,不 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存在差异 ,以 某民办高校普法实践队为例 ,总结此次基层普法 宣传的经验与启示。

  ( 一 ) 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提升普法效能

  推进乡村基层的法治体系建设 ,难点不在于 立法 ,而在于后续是否能够通过严格执法 、公正 司法、全民守法,从而推进法律的落实,将“平面 的法律 ”变为“立体的法律”。 传统普法形式具 有成本低、易于开展等优势,但是缺乏新意,难以 引起普法对象的共鸣与兴趣。如何将传统“高压 式 、灌溉式 ”的普法模式向“ 以人为本 、因需普 法 ”的人文渗透方式转变 ,是我们需要努力探索 的。近年来,新媒体、“ 互联网+” 的发展为我们 的宣传模式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可能。如建立普法 宣传公众号 ,定期发布接地气 、有针对性的普法 文章 ,并利用后台加强与普法对象的互动,从而 提升普法宣传的效能 ,真正做到普法宣传的艺术 感染与精神浸润。

  ( 二 ) 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性发展

  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是推动普法宣传效能的重 中之重 ,高校普法实践队虽然具有综合素质高 , 知识储备丰富 ,政治认同感强等特点 ,但是在实 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体现在大学生 群体实践经验不足 ,知识体系不全面等方面 。在 前期补足短板 ,加强队伍的专业素养极其重要 。 第一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 ,培养大学生形 成以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成长为特点的持 续发展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 性 、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二,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参与是提升实践队伍专 业性的重要保证 ,在普法宣传过程中 ,应加强专 业教师的参与深度 ,通过前期培训 、过程中实地 指导 、后期总结等为普法宣传提供稳定可靠的专 业支撑;第三 ,充分挖掘实践地可用资源 ,促进 普法队伍协调发展 。实践地党政机关 、驻村律师等是普法过程中可利用的宝贵资源 ,加强与实践 地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普法宣传工作 的开展 。健全的普法队伍是普法宣传的基础与 源泉。

  ( 三 ) 建立普法宣传长效机制,提高普法宣传 整体性

  普法宣传对乡村基层的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 而普法宣传并非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长年累月的 浸润才能起到效果 。高校普法队伍由于组成人 员变动性较大 ,其长效机制仍需研究与探索 ,在 此提供几个方向予以参考。第一 ,加强普法实践 地与高校的合作 ,建立专门普法实践基地,从短 期 、中长期有计划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第二,推 动普法宣传指导教师队伍“ 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 制度的建立 ,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加强指导 教师黏性;第三,设立专门工作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对工作有总结 、有反 馈 、有回访 ,形成普法宣传的长效机制 。只有从 点、线 、面多方位结合,完善普法宣传体系,才能 提升普法宣传的长效性 ,全面有效地将普法工作 落到实处 [4] 。
\

  四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 深刻的革命。” 大学生队伍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 乡村基层的法治建设工作成为一种趋势 ,一方面 推动了乡村基层的法治建设 ,同时也提升了大学 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高校育人体系的完善与发 展。尽管在普法宣传过程中因为实践队伍及乡村 基层固有特点会产生一些困难与问题 ,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普法实践的长效性与整体性,但是只 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深入探索与思考 , 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以专业的态度服务人民群 众 ,高校大学生就能为乡村基层的治理贡献出青 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祥,张军,袁勇我,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达州为例[J].四川省干 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3):96-100.
  [2] 朱映瑜.探索美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乡村文化振兴融通路径—— 以五邑大学管弦乐团 2021 暑假三下乡活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5):65-67.
  [3] 鲁学军,杨智红.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淮南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4):76-78.
  [4] 晁伟鑫.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 2022.28(7):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55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