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从一起专利侵权纠纷案例看权利要求的解释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6 11:03: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专利法 》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对发明和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了界定,权利 要求是一件专利的核心,而权利要求的解释又是权利要求的核心。本文从最高法审理的一件专利无 效案说起,从技术和法律两方面分析了涉事各方对权利要求产生不同解释的原因。并结合最高法的 两则司法解释, 简要论述了在授权、确权和侵权程序中, 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专利的授权 、确权和侵权中 ,由于相对方 (例如审查员、无效请求人、被控侵权人 ) 会提出 证据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进行质疑,所以,权利要 求的解释就十分必要。《专利法 》第五十九条第一 款 [1] 也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作出了相关规定 ; 有两点要求,( 一 ) 权利要求中撰写的技术特征构 成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二 ) 权利要求中的内 容,可以使用说明书 、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 是,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并未对何时进行权利要求 的解释 ,以及如何进行解释进行明确说明。本文根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ZL201220203855.0 号 )“ 一 种过温保护电路的结构 ”实用新型专利的判决结 论①,简要分析了在专利授权、确权和侵权不同的 程序中,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进行解释的一般性原 则、最大合理解释、参考的证据、解释的时机等问题,并简要论述了在不同程序中,对权利要求解释 时的不同考虑因素。
\




  一、案件事实

  ( 一 ) 案件本身公开的事实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220203855.0 号)“一种 过温保护电路的结构”, 已于 2012.12.5 授权公告, 授权权利要求 1 对过温保护电路的具体结构进行 了描述,如下图所示,权利要求 1 限定了热敏元件 20 固定于电路板的背面 ,电路板的正面固定有散 热器 13 ,散热器 13 用于给桥堆 11 散热;热敏元 件 20 具有两条热传导路径,“ 其一连通所述桥堆 的所述负极输出端,其二经由所述散热器穿过所 述印板到达其反面 ”,上述画线部分的热传导路 径,是争议的焦点。

  如图 1 、图 2 所示 ,电路板 10.散热器 13.桥堆 11 ,热敏元件 20.桥堆的负极输出端 12.第一散热路径 f1.连通桥堆负极输出端,第二散热路径f2.经由散热器 13 、电路板 10 到达热敏元件 20;其技术方案的核心构思在于,热敏元件 20 具有两 条导热路径 f1 、f2.进而更好地进行热量检测。案 件争议的焦点在于对于权利要求 1 中热敏元件的 热传导路径“其一连通所述桥堆的所述负极输出 端 ”的不同理解。
\



  ( 二 ) 涉事各方对权利要求的解释及其原因

  对于权利要求 1 中热敏元件的热传导路径“其 一连通所述桥堆的所述负极输出端 ”的不同解释 , 对案件后续创造性的判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 篇幅原因 ,本文仅仅对权利要求的解释进行探 讨,不再分析创造性判定。

  1 .S 公司主张应解释为热敏元件连接桥堆负 极引脚处的铜箔①,在技术本质上最贴合本申请的 发明实质 ,因为本申请权利要求 1 并不仅仅是一个 电路连接关系,更主要的是要限定两条热量传导 通道,“ 连通所述桥堆的所述负极输出端 ”就限定 了其中一条热流通道,该通道将桥堆负极产生的 热量通过铜箔与热敏元件连接,进而实现热量检 测 ,因此,虽然从文字上看,并没有限定“热敏元 件连接桥堆负极引脚处的铜箔 ”,但是 ,只有将热 敏元件放置在负极引脚处的铜箔上 ,才能更好地 进行负极热流的检测。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判 决时的思路②,更加符合《专利法 》的立法宗旨。

  2 .L 公司主张应解释为热敏元件通过铜箔连 接桥堆的负极①,是从电路连接关系上进行认定 , 这种侧重权利要求字面含义 ,没有从本领域技术 人员出发,从技术层面上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 进行技术上的分析,这种技术上的分析,实质上也 就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正确认定。如果热敏元 件虽然与桥堆负极通过铜箔实现了连接,但是距 离过远的话,无法实现该条热流通道,进而也就无 法解决声称的技术问题,这不符合权利要求 1 技术 方案的本意。

  3.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解释为热敏元件连 接桥堆负极引脚处的铜箔。第一,本专利要求保护 的内容包括物理结构,根据说明书记载亦可获知 , 本专利要求保护的内容不仅是电路组成,更重要 的是物理结构。第二,权利要求 1 的文字明确区分 了电连接和热传导路径。权利要求 1 中用热敏元件 一端连接于桥堆负输出端并接地来明确表示电连 接关系 ,而在热传导路径部分则强调热敏元件与 负极输出端连通,且第二条热传导路径明显系对 物理结构的描述,将第一条热传导路径解释为物 理结构符合对权利要求的整体解释。第三,桥堆负极输出端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为电路板中的铜箔 , 桥堆负极输出端即铜箔与桥堆负极引脚之间存在 连接关系 。只有当热敏元件与桥堆负极输出端相 接触时 ,才能建立完整稳定的热传导路径 ,实现 将来自桥堆的热量经由桥堆负极输出端传导到热 敏元件。

  二、正确解释权利要求的方法

  根据上述案件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到,仅仅 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的限定 ,一般很难准确明了所 要保护技术方案的含义,或者说,仅仅根据权利要 求书,所理解出技术方案的含义往往是不全面的 。 所以 ,当遇到技术含义不明确的或者技术特征比 较复杂的权利要求时 ,就需要更加明确地进行权 利要求的解释。

  ( 一 ) 解释的一般规则

  解释的主体仍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②。法官 、 复审 、审查员都应严格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 对权利要求中的术语或特征进行技术上的理解 , 避免仅仅从文字上进行主观判断。

  同时 ,由于专利文件也是一种技术文件,各个 技术特征在整个技术方案中具有整体关联性 ,不 能简单仅阅读某一部分 ,因此,应在阅读整个说明 书 、附图和权利要求后,在该技术方案的整体技术 语境下,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特征的 含义进行客观判定②。所以,权利要求中用词的含 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申请文件后,在其特 定的技术语境下进行的理解。

  ( 二 ) 解释的技术语境

  本领域技术人员虽然掌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知识,但是,在面对某一个专利案件中的具体技术 时,仍然需要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技术场景和技术 语境 ,只有在这一技术语境下,才能更好地从权利 要求的文字上,得出更加合理的技术理解②。

  ( 三 ) 授权、确权、侵权程序中对权利要求解 释的异同

  在专利的授权和确权程序中 ,权利要求的解 释主要是进一步明确权利要求中技术特征的具体 含义和整个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进而对权利要 求是否符合专利授权条件 ,或者权利要求的效力 进行判断,争议的焦点在于专利申请 / 专利权是否应该被授权,在此期间 ,申请人 / 专利权人可以对 专利文件进行修改。而在专利的侵权阶段,争议焦 点在于被控侵权方案是否落入专利权的范围 ,在 此期间,权利人不能修改专利文件 。因此,在上述不同阶段,对权利要求的解释有不同的考虑。

  《 专利审查指南 》[2] 第二部分第二章规定,对 权利要求中所包含的功能性限定的技术特征,“ 应 当理解为覆盖了所有能够实现所述功能的实施方 式 ”;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 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一 ) 》( 以下简称 《 解释 ( 一 )》) ① 中第四条对权利要求中的功能性 技术特征规定“应当结合该功能或者效果的具体 实施方式及其等同的实施方式 ,确定该技术特征 的内容 ”。可见,指南的规定是将功能性限定理解 为所有能够实现该功能的方式;而后者是根据限 缩解释原则,将功能性限定理解为说明书描述的 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方式及其等同方式。二者的解 释方式和解释结果是不同的。

  ( 四 ) 最大合理解释原则

  最大合理解释原则 (broadest reasonable interp- retation), 即基于权利要求的文字记载 ,结合对说明书的理解,对权利要求作出最广义的合理解 释。该原则最初是美国专利商标局适用的权利要 求解释标准 。我国《专利法 》第五十九条及相关 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专利授权确权时使用最 大合理解释的方法来理解权利要求。但是 ,近年 来我国法院以及知识产权局的相关判决 、复审和 无效决定中陆续提出了使用最大合理解释 ,核心 含义就是:如果说明书中并没有对权利要求中的 某个技术特征做出明确的进一步限定,则该技术 特征应理解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通常含 义 ,这种理解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 书 、附图和权利要求书整个申请文件后进行的 。 同时 ,避免利用说明书对该技术特征进行不当限 制,从而更好地体现权利要求的效力,使得申请人 更好地完善和修改整个申请文件 ,不断提升申请 撰写质量。

  ( 五 ) 侵权判定时能够参考的证据

  最高法《解释 ( 一 )》 ① 第三条中 ,对人民法 院进行权利要求解释时 ,能够参考的证据进行了 详细的限定,并规定除了可以使用说明书 、附图之 外 ,还可以使用专利审查档案对权利要求进行解 释。如果使用了上述方法后,权利要求中有些技术 特征仍然无法明确其含义时 ,还可以参考本领域 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工具书、教科书等公知常识 类文献进行解释。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 ,权利要求解释可以使 用内部证据 (说明书 、附图等与专利本身相关的 证据 ) 和外部证据 (工具书 、教科书等专利文件之外的证据 ) 两种 ,同时,也明确限定了内部证据 优于外部证据 ,只有当内部证据不能对权利要求 的含义进行明确时,外部证据才能用于解释权利 要求,体现了两种证据使用的先后顺序。

\


  ( 六 ) 在授权和确权程序说明书对权利要求进 行解释的考虑

  《 专利法 》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了:“ 发明 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 内容为准。” 强调了权利要求对保护范围的限定 作用;《专利审查指南 》[2] 规定:“ 权利要求中的 用词应当理解为相关领域通常具有的含义。” 因 此 ,如果权利要求中的某一术语在发明或实用新 型所属技术领域内被广泛使用 ,含义清楚确定 , 并且其一般惯用的含义已被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广 泛知晓并认同,则该术语应当优先被理解为所述 一般惯用的含义。也就是说,如果说明书中并没有 对权利要求中的某个技术特征做出明确的进一步 限定,则该技术特征应理解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 能理解的通常含义 ,这种理解是在本领域技术人 员在阅读了说明书 、附图和权利要求书整个申请 文件后进行的 。同时,避免利用说明书对该技术特 征进行不当限制 (第 14794 号无效决定 ), 这一判 断思路正是最大合理解释原则 。同时,权利要求可 能存在某个技术特征在本领域并没有公认的 、惯 用的含义,此时,应在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基础 上,对说明书中的整个技术方案进行考量,重点关 注整个技术方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 术效果,在整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该技术特征 的含义进行确定。

  三 、结语

  专利作为一种知识产权 ,其权利范围是由权 利要求界定的 ,授权专利通过权利要求向社会公 示权利范围,并且以权利要求作为保护范围的依 据进行侵权判定 。因此,正确认定权利要求保护范 围是专利申请授权 、专利确权乃至专利保护的基 础 [1] 。本文在一件无效专利案件的基础上,对该 案中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梳理 , 最后对《专利法 》第五十九条第一款中关于权利 要求的解释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尹新天.中国专利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81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