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预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 骗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防范工作。本文以当前网络媒体兴起的“ 微时代 ”为背景,分析电信网络 诈骗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原因,针对实际形势和当前环境,从社会层 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提高 大学生防骗意识和打造和谐的“ 无诈校园 ”提供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进步,电信网络诈 骗犯罪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各种诈骗手段层出 不穷,社会危害大。当前,各种新兴媒体借助智能 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微内容、 微视频等方式使社会生活进入“微时代 ”,“ 微时 代 ”以其诸多优势迅速形成的同时也为电信网络 诈骗提供了“搭便车 ”的机会。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 工作高度重视,2022 年 4 月 18 日,中共中央办公 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 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打击治 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为 进一步提升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力度与效能 提供了重要根据。2021 年 6 月 22 日,最高人民法 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 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 见 ( 二 )》, 其中多次提到未成年人、在校学生, 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少、风险防范意识差,很容易落 入不法分子设计的电信网络诈骗陷阱中。目前, 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已成为危害校园安 全、影响校园生活秩序的最大毒瘤。如何有效防 范,已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师生生命及财产安 全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1] 。
一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
( 一 )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化,成功率高
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发展出一条成熟的黑灰产 业链,犯罪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明确,通过收集、分析和传递个人信息,利用完善的诈骗链条量身定 制诈骗“剧本 ”实施诈骗。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既 有对传统诈骗手段的“翻新 ”和“升级改造”, 也有利用当代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新包装”, 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软件、一个发射器,就可以 发出看似“正规 ”部门的电话或者短信,作案手 段让人防不胜防,对受骗者造成身心伤害及财产 损失,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 。经不完全统计,如 今已经出现多达六十多种诈骗手法,其中网络贷 款、刷单返利、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熟人或领 导、冒充“公检法”、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虚假购 物诈骗、“ 校园贷 ”、“ 杀猪盘 ”、 网络游戏虚假 交易等是目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最常见的十种类 型 [3] 。据 2021 年公安部刑侦局的统计公布,电信 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已呈现从电话短信向网络端发 展的明显趋势,电信网络诈骗中网络诈骗案件占 比在 80% 左右,其中有 60% 左右都是通过移动端 APP 进行诈骗。
( 二 ) 电信网络诈骗侦破难度大,涉及面广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井喷式 ”地发展,打 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 步。首先,诈骗案件一般都是有组织的团体作案, 分工明确、流动性强,且诈骗分子在身份、技术、 地域方面隐藏自己,导致实名制成为了规避风险 的最佳手段之一,进而侦查链短、取证难度大。 其次,网络诈骗通过虚拟空间环境发生,非接触性 导致隐蔽性强,单线联系性质使社会监督变得困难,一旦进入诈骗环节,受骗方洗脑式地被“专业 人员 ”威逼利诱,获得较高钱款诈骗成功之后就 会立刻切断一切联系,导致即使报案也很难在短 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线索,从而使犯罪案件数量不 断增加。最后,大数据科技手段的应用使诈骗分子 可以快速获取学生群体的基本信息、分析其心理 特点,对不同群体实施个性化诈骗,诈骗分子能够 不受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程诈骗 [4] 。
( 三 ) 电信网络诈骗对象精准化,危害性大 生活在“微时代 ”的大学生们网络使用率较
高,网络购物、获取信息等成为一种常态化,诈骗 分子会根据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和生活轨迹记 录,有针对性地制定话术脚本,有效增加诈骗成功 概率。首先,大学生平时可消费金额有限,在钱财 被骗后给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当 遭受诈骗之后碍于面子不愿意声张,不愿意报警 或向身边人求助,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 在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的刺激下做出过激行为。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刻,信息 安全观和处理问题的意识比较单纯,诈骗分子行 骗成功后第一时间消失,由此不仅给大学生造成 经济上的损失,也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 式造成影响,然而诈骗并不会停止。最后,频繁发 生的电信诈骗给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关系造成了巨 大伤害,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辨真伪,严重冲击 了高校校园的人际信任文化。
二、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频发原因分析
( 一 ) 学生群体较大、安全意识淡薄
根据年龄分析,作为“00 后 ”的新一代大学生, 在家人和教师保护的象牙塔中,很容易出现心理 成熟度低、社会认知少、法律规则意识淡薄等问 题,且学生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对互联网虚拟世 界更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很难分辨网络中的 真伪,导致个人真实信息泄露,造成潜在危险[5]。在 网络互联互通的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 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满足了当代 大学生的需求。然而,系统性安全教育的缺乏,致 使大学生们对于社会治安情况盲目乐观,在使用 网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浏览,很容易忽 视身边潜在的风险和危害,由此就成为了犯罪分 子的首选。此外,大学生的群体性和同龄人之间的 联动性也让诈骗分子将主要目标集中在高校。
( 二 ) 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较低,辨别能力差
微时代的信息化、快捷化、数字化,催生了较 多的新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凭借微时代的热 潮迅速增长了大量的学生用户。然而,信息的碎 片化和网络内容冲击感降低了学生的辨识能力, 对待网络诈骗存在侥幸心理,对违法信息盲目跟 随,导致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现如今诈骗的隐蔽性 较强,而大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程度较 低,对于各种新型诈骗手法和套路了解较少,很容 易将个人信息和上网痕迹留在了各个平台,不法 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平台漏洞等方式获取学生个 人信息,通过冒充亲朋好友、假借第三方支付平台 等方式实施诈骗。
( 三 ) 大学生经济能力差,存在逐利心理
首先,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家里,且学生家庭条件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还存在 盲目攀比、爱贪小便宜等现象,而网络诈骗中的 “校园贷、小额贷 ”、 网络刷单极具诱惑性,让不 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其次,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 验,不能理性地看待消费,导致超前消费和过度消 费,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从而落 入不法分子的早已布置好的陷阱;最后,部分学生 盲目地认为,在毕业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 验,而大学里的空闲时间刚好能够让他们去做兼 职,可以在赚钱补贴生活费或者买自己想买的东 西同时,满足他们接触社会的想法,但是部分网络 兼职是诈骗分子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特征设置的陷 阱,学生很容易被迷惑。
三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及建议
培养大学生防范意识和合理规划自己在校期 间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其在面临电 信网络诈骗可能发生的风险时正确认识风险并合 理地去防范;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清晰地认识 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 ) 从社会层面夯实法治基础,加大惩罚力度
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首先,全 社会应该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主动建 立网络行为规则,从源头综合治理,变被动为主 动,健全社会防范和治理机制,做到减少诈骗案 件发生和减轻案发危害;其次,通讯信息机构、运 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持续加强技术支持, 对信息进行严密识别,严格落实实名认证,杜绝 虚假账号的存在,在源头进行阻断、过程中进行 拦截 [6];最后,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联合,建立学生保护安全网,加强对大学生信息隐 私的保护,动态完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共 同教育,鼓励全民参与并进行网络监管,为公安 部门侦破案件提供线索,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的量 刑幅度和力度,加大对泄露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犯 罪分子的惩罚力度。
( 二 ) 从高校层面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建设防 诈阵地
高校作为学生群体的聚集地,是犯罪分子的 主要目的地,也形成了一定的诈骗案件高发期和 高发区域,高校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防诈阵地。 首先,应该采取“及时预防,及时发现 ”的策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主题班会 和倡议活动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实现线上线下 结合的宣传教育,拓展出教育的深度和精准度。其 次,通过警校合作,共同打造多维度的智慧防骗网 络体系,给学生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在诈 骗高发时段,如学生开学、节假日,邀请公安人员 来学校为学生开展安全讲座,进行典型诈骗案例 分析,学校保卫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上下联动, 与时俱进修订完善校园安全的规章制度,确保高 校校园安全秩序的正常运行,及时把最新的诈骗 手段、诈骗类型进行整理,及时通报电信诈骗案 例,在高校形成预防电信诈骗的常态化宣传 [7] 。最 后,增强网络育人建设,形成网络普及常态。高校 应该与警方共建多维度的校园安全网,借助“微 时代 ”的优势进行创新多维度的“微教育”, 把安 全教育作为学生培养体系的重点,纳入学生通识 教育课程体系,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建 立安全防线,打造安全教育阵地,采用多元化育人 方式进行防诈骗专题教育,增强网络育人的成效。
( 三 ) 从辅导员层面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 认知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在校的直接负责人,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是辅导员 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向。首先,辅导员应 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诈骗能 力,积极开展防范网络诈骗大讲堂,用身边的实 际案例为学生讲述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特点及 防范要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 在为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也要为 学生树立信心,如果遇到网络诈骗要沉着冷静地 分析问题,要学会反思,及时补救,舒缓学生情 绪;最后,辅导员应该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在家校联系的同时使家长能够了解当前大学生面临 的网络威胁,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家长与学生沟通 时能够及时提醒,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诈骗时能 够及时察觉,有利于家校双方及时互通将损失降 到最低 [8] 。
( 四 ) 从个人层面提高警惕,保护个人财产
大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网络陷阱和诈骗的危害,能够在思想观念上主动认知风险,形成常态 化的防范思维,在行动上能够有效规避和防范电 信网络诈骗。首先,要注意个人的敏感信息的保 护,不浏览无关网页,不随意点击无关链接,保持 对陌生人的警惕,提高对电信诈骗方式的鉴别能 力和反诈安全意识 [8];其次,从内心认同安全教育 理念,了解新型诈骗手段,增强防范电信网络诈 骗实践能力,塑造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培养广泛 的兴趣爱好,踏实做事、正视得失、抵制诱惑;最 后,学会寻求帮助,多方沟通,培养自己应对危机 事件的能力和品质,遇到诈骗事件要沉着冷静,学 会自我疏导,及时寻求帮助,探寻解决办法,避免 带来更多的损失。
新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色比较突出,遭受电 信网络诈骗的威胁越来越大,加强对高校电信网 络诈骗的治理和防范成为首要任务,只有从社会 层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多方 发力,增强防范意识、创新教育方式、筑牢反诈防 线,才能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打造和谐的无诈校 园环境,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卓沁洁.高校防电信网络诈骗教育工作研究[J].现代交际,2021(3):143-145.
[2] 向运琼,康芮果.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及防范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2(8):148-150.
[3] 程子良,翁添富.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 746 名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 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2(5):58-62.
[4] 郭鸿彦,杨方方,田晋.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谨防电信诈骗意识分析与思考[J].法制博览,2021 (33):160-162.
[5] 夏盈盈.提高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防范意识的路径探析——基于沈阳高校的调查[J].法制博 览,2018(17):22-24.
[6] 周亚萍.在校大学生新型网络诈骗应对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0(36):6-9.
[7] 林传銮,林鲁文,戴文坤.校园管理视域下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防治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的调 查[J].高校后勤研究,2021(3):37-43.
[8] 吴方,季万全,卞振平.当代大学生网络防骗意识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6):224-2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