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且影响深远,防范网络诈骗是化解高校风险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因经验不足、防范意识欠缺等原因,极易陷入违法人员设计的陷阱之中,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由于网络诈骗对大学生群体今后的成长、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预防网络诈骗,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防诈意识迫在眉睫,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
关键词:网络诈骗;防诈意识;预防;网络素养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进步,智能设备的产生与网络通信遍及,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违法手段与方式转向网络化,增加网络诈骗治理的难度,使得网络诈骗案件的数目与日俱增。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自然而然成为诈骗分子的首选人群。
网络诈骗的成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增加群众生活的不安与焦虑,破坏社会治安与人民生活稳定。网络诈骗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频发,可见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亟需提升,防范与治理校园中网络诈骗和加强大学生的防诈意识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群体易被网络诈骗类型
在网络通信技术更新迭代的同时,网络诈骗方式与日俱增,“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涉世未深,是骗子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常见的诈骗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注销“校园贷”诈骗
骗子扮演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等网络平台的客服工作人员,声称大学生在某个期间开通或注册了京东白条、支付账号等。扮演者以不符合当下政策或为了响应国家银保监会的要求为前提,需要消费者协助消除“校园贷”记录或注销,以不注销账户将会影响个人征信等为由,从而获取大学生的信任。引诱大学生到正规网贷平台或APP上注册借款,再以保障资金安全为由,诱骗大学生将资金转移至其提供的账户中,进而骗取金钱。
(二)刷单返利诈骗
骗子通过微信、QQ等多渠道发布兼职招聘信息,招揽人员实行远程刷单,签署兼职合同明细工作流程,允诺交易后即可返还消费费用并给予额外提成,以“一单一结”“零投入”“无风险”等方法利诱大学生进入其建立的虚假网页。在大学生完成第一笔刷单任务时,骗子会及时将其消费金额与额外提成一并返款,在上当大学生的刷单任务交易额度逐渐提升后,骗子就会以网络延迟等理由拒绝支付,让大学生继续完成刷单任务却不再返款,当大学生意识到被诈骗时,对方已将其拉黑查无此人。
(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消费者的购物信息,扮演网络电商客服工作人员,通过虚拟网络电话与网购大学生沟通,以其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抑或是产品出现瑕疵进行退款为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补偿,而获取好感。接下来诱导大学生在事先建立的虚假理赔网站填写个人身份信息来获取验证凭证,假意办理理赔业务,进而将大学生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转出。或是利用大学生对金融借款APP功能的陌生性,进行借贷诈骗,如微博、支付宝等进行借贷,借贷成功后引诱大学生将资金转到对方指定账户。
(四)虚假购物诈骗
骗子发布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信息在朋友圈、微信群、电商交易APP等网络平台。在大学生发现心仪商品并产生购买欲望,与其沟通交谈时,骗子表示愿意低价出售物品,希望大学生添加对方私人社交账号并通过该账户付款从而躲避网络监管。为了打消大学生的怀疑,展示虚假的买家信息及评论。待大学生支付完成后,骗子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借口诱导受骗大学生支付货款,如运费、充值会员优先发货等方式骗取钱财,待大学生意识到被骗时,对方已将受骗者拉入黑名单。
二、网络诈骗带来的危害
(一)消费信任降低,削弱凝聚力
网络诈骗利用人性弱点,消耗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美好向往与信任。在校园教育中,了解到的是真善美。当离开家长的保护,逐渐接触进入社会,进而会发现自己对社会理解存在差异,遇到的事情与在校园中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对于丑恶的事情逐渐放大,从而缺少发现美的目光。当大学生群体无视社会的美好和谐,放大自身的负能量,必然影响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人与人的冷漠。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减少,民族凝聚力就会不可避免地减弱,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二)造成经济负担,身心受损
大学生群体的资金尚未自由,主要依靠家中支持。网络诈骗的成功导致大学生一个月乃至多个月的生活费没有着落,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更主要的是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阴影,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状态,对于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可能会产生轻生的想法。为防止“徐某玉案件”的再次发生,预防网络诈骗乃至消除网络诈骗已是当务之急。
(三)公信力下降,社会动荡
因为网络诈骗方法和媒介的特殊性,所以对公安机关破案造成一定阻碍。为了更加顺利侦破网络诈骗案件,追回损失,需要投入更多警力,增强警务工作的科技性。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频发且追回资金较少,使大学生群体感到不安,导致社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动荡。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同时,违法犯罪人员也可能在逐渐增加。社会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的弱化将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发展和秩序的维持,从而给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增加难度。
三、大学生群体网络诈骗频发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较多在学校、家庭的保护下成长起来,更多接受的是正面教育,追求真善美,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群体与其自身的一些属性密切相关。首先,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网络诈骗,诈骗成功的关键是受骗者缺少防范意识,或贪图眼前小利。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心智各方面都有待提升,轻易相信他人,缺乏防范网络诈骗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急于融入社会,想通过社会实践、兼职等渠道来证明自己具备独立的心理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其次,随着当今世界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程度逐渐提高,购买力也随之提升。部分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致使超前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出现。最后,尽管已被诈骗,因为涉及隐私,虚荣心作祟,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被骗取钱财后,不愿意报案或自认倒霉的原因。正是这种心理导致网络诈骗错过了最佳的破案时机,从而致使不法分子更加猖獗。
(二)学校因素
学校对于网络诈骗宣传教育不到位或形式单一,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在新形势下,对于大学生这一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而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理论知识的滞后、个人信息数据的泄露等挑战。学校虽然举办了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但是过于分散、碎片化,对于系统性的宣传、防范、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更新防诈知识,为构建安全和谐美丽校园贡献力量。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三观引导上出现偏向亦是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敬业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的作风、诚实守信的品质等教育人们向往真善美的内容都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1]生活水平的提高源于经济的发展,但家风的建设却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脚步,部分家庭出现了道德的缺失和拜金行为,有些家庭教育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负能量,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进取心和正确的三观。
(四)社会因素
因为网络诈骗的特殊性,犯罪人员分散世界各处且身份不明,诈骗案件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而诈骗形式类型多样。由于多个诈骗案件无法达到并案侦查条件,致使公安机关抓住不法分子后,累计诈骗金额无法归属到犯罪人员身上,导致犯罪分子量刑较轻,在一定程度助长诈骗分子的气焰。与此同时,侦破一起网络诈骗案件需要大量警力,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但现有的警力应对高发的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2]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金钱的诱惑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网络诈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利,加上自我意志薄弱,使他们将网络诈骗作为快速致富的捷径,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网络诈骗的预防与治理
当今,全国网络诈骗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成本低,群众损失高,打击难度大,犯罪手段日益复杂、不法分子日渐猖獗,骗子们将思想单纯、缺乏经验、同理心较强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目标。单纯地依靠警方力量针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打击是存在不足的,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高校、大学生等多位主体共同配合,多管齐下,从预防、打击、治理等全方位综合整治,高校开展师生学习防诈知识、社会加强宣传管理、政府部门出台法案,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防诈意识,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有效地识别诈骗形式,不上当受骗,不让诈骗分子继续实施诈骗行为。
(一)提升自身素养、防范意识
学校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力而行,有计划地使用资金,并保留备用金,抵制攀比心理和超前消费行为。加强防诈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校园内的防诈宣传及安全教育,主动参与相关竞赛、多关注了解网络安全领域、了解社会诈骗常用手段,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完善自己的网络安全知识结构、增强防诈意识等。
大学生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培育识别网络诈骗的能力,多学习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学会通过合法的途径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网络宣传
网络素养形成的最佳时间段便是大学期间,亦是学生接受学习的最佳时机,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养。[3]高校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的保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引导和帮扶的实施力度,监测学生日常消费,全面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观,提高大学生群体防诈能力。
高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行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学生情景模拟,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用学校官方“两微一端,一报一网,一号一抖”等形式,定期宣传防诈骗知识。
(三)加强政府、社会和民众的联防联动
防范网络诈骗宣传涉及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协作,单纯地依靠大学生自身与高校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公安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团体等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共同阻击网络诈骗,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诈骗的发生。在进行校园防范和宣传同时,公安机关、学生自身等,可以在学生社交圈中及时更新网络诈骗的最新现状和防诈知识。定期举行以“防诈”为主题的微视频征集活动,通过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宣传防诈知识,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可以相互提醒,互相监督,国家工信部、公安机关、银保监会等多个职能部门协同治理,做到以防为主、打防结合,注重实效、全民防诈。
(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
网络诈骗犯罪是诈骗罪的特殊犯罪形式,目前,网络诈骗犯罪人员利用我国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规避处罚或从轻量刑。完善法律法规、对网络诈骗罪相关解释、认定等司法解释刻不容缓。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方法、有策略、有计划指导各地公安机关,依法依规加强对大学生群体资金流动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重拳出击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目标的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加大对买卖信息、限制人身自由、恐吓威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构建政法系统应急防范和处置网络诈骗的专业化队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与隐私;依照政策,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协同作业,建立长效机制;专业化、常态化地打击网络诈骗行为,促进网络体系健康发展。
五、结语
网络诈骗犯罪案的发生不利于国家的兴盛与和谐稳定。笔者针对网络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诈骗类型、危害、因素、预防与治理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预防网络诈骗的发生与应对网络诈骗方式提供一点思绪和办法。虽然打击网络诈骗并非一朝一夕,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笔者坚信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各方责任,终有一天能遏制网络诈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谈家风建设[EB/OL].(2020-07-22)[2022-02-23].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722/c64094-31792580.html.
[2]杨翠梅,赵福菓.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3):77-80.
[3]JING J X,SUN Y A,SERIDO J,et al.Earlierfinancial literacy and laterfinancial behaviour of colleg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4,38(6):593-6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4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