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时间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患有川崎病患者123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丙种蛋白治疗(1-5)d,对照1组治疗(5-10)d,对照2组患者治疗(>10)d。对比三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39.02%)显著高于对照1组(14.63%)、对照2组(7.32%),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患者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29.27%)高于观察组(19.51%)和对照1组(17.07%),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14.63%)也高于观察组(4.88%)和对照1组(2.44%),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发病5-9d内无反应性情况、冠状动脉发病率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最低。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不同时间;丙种球蛋白;川崎病
本文引用格式:吴庆.不同时间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2):125-126.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Gamma Globulin on Kawasaki Disease at Different Time
WU Qi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Mianzhu People’s Hospital,Mianzhu Sichuan)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gamma 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t different times.Methods 123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from May 2015 to October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1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 protein(1-5)day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1(5-10)days,and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2(more than 10)days.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complications and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and the occurrence of gamma globulin non-responsivenes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mmunoglobulin non-responsivene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39.02%)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14.63%)and the control group 2(7.32%)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complications in control group 2(29.27%)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bservation group(19.51%)and control group 1(17.07%).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14.63%)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observation group(4.88%)and control group 1(2.44%)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with gamma globulin,the incidence of non-responsiveness,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is the lowest within 5-9 days of onset.It can be used and promot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Different time;Gamma globulin;Kawasaki disease
0引言
皮肤黏膜淋巴结的综合征在临床中被称为川崎病,临床症状属于小儿急性发热,主要原因由于全身性血管炎病变而引起的,目前研究成果对其发病原因还没有明确证明,只是发现让的发病和病毒、细菌、支原体和立克次体等免疫异常相关[1]。目前在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本文主要研究使用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并不同时期的主要疗效,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使用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患有川崎病患者123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41例。所选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月到10岁之间,平均(3.46±0.38)岁,其中小于1岁的患者占9例,1-3岁占82例,3-5岁占26例,5-10岁患者占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孩占27例,女还占14例;对照1组患者中,男孩占23例,女孩占18例;对照2组患者中,男孩占20例,女孩占21例。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经过确诊后,及时进行大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单次使用量为2g/kg,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为1-4d,对照1组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为5-9d,对照3组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的使用时间>10d。在患者治疗期间,对于急性患者进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治疗,30-50mg·kg-1·d-1,分2-3次口服,当患者退热后,调整为3-5mg·kg-1·d-1。
1.3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规定,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患者持续发热时间≥5d;(2)患者双眼求结膜充血发红;(3)患者口腔中,口唇潮红、杨梅舌和口腔咽喉部的粘膜呈弥漫行充血状[2];(4)有不定性的皮疹现象;(5)患者四肢出现手脚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出现红斑和甲床皮肤在行走中有膜状脱皮现象;(6)患者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3]。如果出现以上5中情况,就可诊断为川崎病。
1.4检测标准
观察3组患者经过丙种球蛋白的治疗,记录出无反应情况的出现几率,无反应性指的是临床首次使用丙种球蛋白,但是在治疗48h后患者的体重还是>38.50C。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现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几率: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果发现存下冠状动脉扩张或者冠状动脉瘤,那么就可诊断为川崎病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患者治疗3-6周后,经检查还是存在冠状动脉扩张或者冠状动脉瘤,那么就可诊断为川崎病亚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
1.5统计学数据
本次研究数据通过SPSS 19.0进行分析,技术资料用c2检验,用%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三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情况
观察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39.02%)显著高于对照1组(14.63%)、对照2组(7.32%),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对比三组患者冠状动脉并发症
对照2组患者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29.27%)高于观察组(19.51%)和对照1组(17.07%),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14.63%)也高于观察组(4.88%)和对照1组(2.44%),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5-9天。通过本文研究数据也可以得出,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病程在1-4d内,会增加丙种球蛋白的无法应性几率,病程在10d以上使用丙种球蛋白,会增加并发症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只有病程在5-9d使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和冠状动脉发生率最低。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出现无反应性的原因是用量不足,导致机体中的代谢功能过快,且多活性细胞数量快速增加等。但是目前由于对川崎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因此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也没有统一的方法。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有:发热、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和手足硬性水肿等。亚裔人婴幼儿为多发病人群,一般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该病四季均有出现,目前发病原因不明。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属于一种被动性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是因为其中免疫球蛋白中含有大量的抗体,患者使用后会增加自身的免疫力,不管患者免疫力是无还是低[4]。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是合理应用丙种球蛋白,起作用主要是:首先丙种球蛋白可以和血管壁上的受体发生竞争性垫的结合,以达到减少血管壁中免疫复合物的沉淀和缓解血管炎性的损伤。其次,丙种球蛋白能够改变可溶性循环安逸复合物的结构,从而改变其溶解性,保证它被更大的细胞吞噬掉。从而起到抑制的作用。最后,丙种球蛋白可以对B淋巴细胞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细胞[5]。经过大量实验证明,丙种球蛋白最佳的治疗时间为综上所述,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最佳的疗效期为5-9天之间,因为这个时期丙种球蛋白的无反应性情况的发生率和冠状动脉发生率是最低。
参考文献
[1]张根,李新萍,常丽.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5(5):572-574.
[2]杨丽丽.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168+170.
[3]赵有丽,刘彩霞.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血清脑利钠肽指标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161(02):28-30.
[4]郑丽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1):46-47.
[5]丁丹.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2):4378-43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