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50 mg/d米非司酮)与研究组(34例,给予12.5 mg/d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性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子宫肌瘤体积(31.23±6.32)小于于对照组(35.45±7.56),有统计学意义"<0.05)。但两组患者的FSH、P、E2、LH水平,无显著差异(夕>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29.4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郝绍英.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23+125.
0引言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女性盆腔部位,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盆腔压痛等,严重者影响妇女生育功能,威胁女性身体健康[1]。临床常采用米非司酮治疗,但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不同。本文为了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所选68例子宫肌瘤患者来源于我院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最新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经医学理论会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期妇女;精神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34例,年龄23-66岁,平均(44.78±5.34)岁;病程(3-8)个月,平均(5.56±1.25)个月。研究组34例,年龄22-61岁,平均(43.27±5.45)岁;病程(3-9)个月,平均(5.23±1.1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上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F>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第1日开始服用米非司酮,对照组:每次口服50 mg米非司酮,每日1次,连续服用10日。研究组:每次口服12.5 mg米非司酮,每日1次,连续服用40日。两组均每晚睡前服用。
1.3观察指标。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性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雌激素E2)、不良反应(皮疹、乏力、恶心)。清晨空腹抽取4 mL静脉血,按照每分钟2000转分离血清,置于-70T下保存待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性激素水平,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用卡方检验。以F<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及性激素水平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小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FSH、P、E2、LH水平,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子宫肌瘤也称之为子宫平滑肌瘤,是临床女性多发病。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早期无显著特征,部分患者出现腹部压痛。现代医学认为[2]:子宫肌瘤与孕激素水平密切关系,孕激素是子宫肌瘤生长的促进因子,可有效促进子宫肌瘤细胞、子宫细胞突变的有丝分裂,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子宫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且参与到体内生殖、病理过程。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有手术及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对身体创伤性较大,而恰当的药物治疗也可达到治疗目的。当前,临床药物主要有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等,米非司酮属于新型的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没有孕激素的活性,与孕酮受体、糖皮质激素皮质受体相结合,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产生反射性刺激作用,覆盖子孕酮受体结构上的DNA结合区,影响受体与孕酮效应因子结合,降低FSH、P、E2、P水平,抑制子宫肌瘤生长,促其萎缩,减少子宫肌瘤体积[3-71o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的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改善激素水平。但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优于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疗效,与相关报道相一致[8]o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及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聂惠龙,郭天棋,张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683—4684.
[2] 韩红.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8):30—31.
[3] 王学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9):47—48.
[4] 聂惠龙,郭天棋,张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683—4684.
[5] 任淑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10—311.
[6] 范书红.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⑴:123—124.
[7] 赵艳玲.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5):62—63.
[8] 薄玉波.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2):176—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