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价值,以期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方法 从本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中选择 28 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 CT 诊断以及核磁共振(MRI)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探讨 MRI 在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本研究 28 例患者中,通过MRI 检查,共发现各种病变次数为 149 次,其中有 27 例患者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CT 检查结果显示的各种病变次数为 75 次,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的患者人数为 16 例,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MRI 对于脊柱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 CT。结论 MRI 在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值得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张福亮 . 探析核磁共振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64):140,142
0引言
研究显示,在很多肿瘤患者中有骨转移的情况发生,其中脊柱受到自身血液循环特点的影响,成为了发生转移瘤最高的部位之一 [1]。脊柱转移瘤可引起一组症候群,如疼痛(90% 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这种变现)、神经功能障碍(60-85% 的患者会出现)等。对于脊柱转移瘤,在发生早期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从而会使疾病的及时治疗被延误。
为此,加强对脊柱转移瘤的有效诊断方式的研究,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对于脊柱转移瘤的诊断,目前常用的手段为影像学检查技术,而影像学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有 CT、DR、核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等。临床实践证明,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CT、DR 检查方法虽然较为常用,但是灵敏度不高,使得诊断准确率不太理想。随着 MRI 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其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使用效果良好 [3]。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对 MRI 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研究对象为在本院确诊为脊柱转移瘤的 28 例患者,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 15 例、13 例,患者年龄为 28-81 岁,平均年龄为(60.1±3.5)岁。原发瘤类型如下:肺癌患者9 例(32.14%),肝癌患者 6 例(21.43%),食管癌患者 5 例(17.86%),乳腺癌患者 4 例(14.29%),膀胱癌患者 2 例(7.14%),前列腺癌患者 2 例(7.14%);发生部位如下:胸腰段患者 10 例(35.71%),胸段患者 10 例(35.71%),腰段患者 5 例(17.86%),胸腰骶段患者 2 例(7.14%),腰骶段患者 1 例(3.57%)。所有患者病情均经临床诊断以及病理检查得到确诊。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检查和 MRI 检查,两种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2.1CT 检查
用本院螺旋 CT 扫描仪对患者的病变椎骨以及疑似病变椎骨进行扫描,首先进行常规扫描,之后再进行增强扫描,常规层厚为 4-8mm,螺距为 1.0-1.5,视野为 180mm,同时将患者的骨窗、软组织窗用 CT 图像显示出来。
1.2.2MRI 检查
用本院的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其中颈段采用颈线圈进行扫描,胸段、腰段、骶段采用脊柱表面线圈进行扫描。常规做矢状位 T1 加权、T2 加权以及横轴位 T1 加权扫描,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冠状位 T1W 扫描(SE 序列 TR/TE500/30ms)、T2W 扫 描(SE 序列 TR/TE1800/90ms),扫 描层厚以及层间距均为 7mm。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的各种病变次数以及脊柱转移瘤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 ±s),检验方式为 t 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检验方式为 2 检验,P<0.05 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检出各种病变次数情况
本研究中,MRI 检查共检出各种病变次数为 149 次,CT检查共检出各种病变次数仅为 75 次,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MRI 在脊柱转移瘤检查中的灵敏度更高。
2.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情况比较
28 例患者,MRI 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的患者共计 27 例,占比为 96.43%,CT 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的患者共计 16 例,占比为 57.14%,两种检查准确率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MRI 对于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3讨论
脊柱是各类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一个好发部位,且其中以胸椎、腰椎发病较为多见,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4,5]。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提升脊柱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显示,CT 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虽然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然而受到辐射剂量等问题的限制,使得椎体检查范围受到限制,同时对操作者的定位要求较高,这也使得 CT 检查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MRI 的灵敏度以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 CT 检查结果。经过分析,MRI 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有如下优势:
3.1与 X 线平片、CT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较,MRI 对脊柱转移瘤检查的敏感性更高,这主要是由于 MRI 对脊柱软组织结构具有更优良的分辨率,如椎间盘、神经根、脊膜、脊髓、脊柱肌群及韧带等 [7,8]。而转移灶会导致 T1、T2 弛豫时间有明显改变,从而能够将其与其他正常骨髓组织区分出来。
3.2MRI 扫描视野广泛且清晰,能够显示出骨和软组织之间的界限,对多个椎体均能够进行清晰观察,这使得 MRI能够更好地发现转移病灶,提高诊断准确性。
3.3 在正常椎体中有大量的富含脂肪组织的黄骨髓,因此TI、T2 加权像的信号通常为中等偏高,而当存在转移灶时,T1 加权像信号会明显降低,而 T2 加权像信号强弱会受到转移类型的影响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加强对各不同类型转移性病灶中 T1、T2 加权像变化特点的研究,对于提升诊断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