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临床疾病诊疗分析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10 14:15: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不同疾病人群中的应用。方法按照病种不同,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6例患者分为肝脏疾病组(16例)、冠心病组(17例)、肿瘤组(14例)、高血压组(15例)和脑血管病组(14例),另取同期在本院参加体检的20例健康人士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脏疾病组、冠心病组、肿瘤组、高血压组和脑血管病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无创、快速、经济、便于操作的临床检测指标,对肝脏、肿瘤及血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评估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将其纳入肝脏、肿瘤及血栓性疾病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关键词:血栓性疾病;血浆D-二聚体;诊疗;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周佳子.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临床疾病诊疗分析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153+155.

0引言

D-二聚体是人体交联纤维蛋白发生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人体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提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异常,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物用于评估体内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状态[1]。

近20年来,血浆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中都有着广泛应用[2]。本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探讨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不同疾病人群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6例患者,按照病种不同,将其分为肝脏疾病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60-77岁,平均(66.24±3.46)岁;冠心病组(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61-76岁,平均(67.11±2.25)岁;肿瘤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4.90±1.34)岁;高血压组(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60-74岁,平均(65.55±2.64)岁;脑血管病组(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60-75岁,平均(65.80±4.59)岁。

另取同期在院参加体检的20例健康人士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50-70岁,平均(63.81±5.50)岁。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嘱患者检测当日清晨空腹,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后装入真空采血管,3000 r/min做离心处理,持续10 min后分离血浆待测。

本次所用仪器为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所用检测试剂为配套Liatest法试剂,所用定标液及质控液均为原装配套产品。检测期间,严格遵循仪器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引起的检测失准问题。D-二聚体参考阈值为0.5 mg/L,<0.5 mg/L判定为正常,≥0.5 mg/L判定为异常[3]。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疾病组、冠心病组、肿瘤组、高血压组和脑血管病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t=6.095、6.224、8.197、5.936、6.820、P=0.013、0.013、0.007、0.015、0.012),见表1。

\
 
3讨论

血浆D-二聚体在健康人血液中无表达或处于极低表达状态,一旦机体产生凝血以及继发纤溶时,血液中D-二聚体表达水平则会异常升高[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患者体内出现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可评估此类患者的血管内膜损伤,形成对脂质浸润有利的条件,而内皮下胶原暴露则同时导致血小板积聚与活化。

血小板活化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进展,或导致微血栓形成。除此之外,血管组织受损以及组织因子表达水平过高,又加快了凝血因子活化,导致内外源性凝血机制激活,血液凝固活性提升,全身或局部纤溶以及凝血系统出现不同程度变化[5]。

从发病机制来看,脑血管病和其他血栓性疾病基本相似,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受损血管壁和血液之间彼此作用导致血栓形成,进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酶在血循环中的表达明显升高,最终引起自发性血栓溶解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有观点指出,此类患者症状体征越严重,则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越高[6]。

受肿瘤因子刺激和治疗期间放化疗药物的影响,肿瘤患者癌细胞代谢释放出细胞因子以及促凝物质成分,对凝血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激活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内源性凝血以及血小板被激活,凝血活性提升,引起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几率升高[7]。

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对肿瘤细胞活化、增生以及迁移有促进作用,肿瘤生长增殖由此加快。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肿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不仅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也高于其他疾病患者,这也说明D-二聚体检测有可能被临床纳入肿瘤临床治疗、预后判断的一项客观评估指标。

肝细胞是人体内负责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器官,所以肝脏疾病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的出凝血异常表现。笔者认为,肝脏患者受体内抗体复合物以及病毒的影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肝细胞受损较为严重,肝细胞微粒体内部大量组织因子渗入并参与血液循环,导致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同时,血管内皮还受到肝炎病毒以及集体免疫反应的影响,激活内外凝血系统,并提高组织纤溶酶激活物表达水平,肝脏清除能力随之下降。研究[8]认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出现损伤,则会导致纤溶抑制活性偏低,引起纤溶酶类激活清除障碍,进而激发纤溶亢进,降低多种凝血因子表达水平,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无创、快速、经济、便于操作的临床检测指标,对肝脏、肿瘤及血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评估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将其纳入肝脏、肿瘤及血栓性疾病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许柏松,冯耘.动态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变化和血气分析及临床诊疗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4,46(24):22-25.
[2]陈聪,蔡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07):805-806.
[3]宋暖.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9):77-78.
[4]郑园园.低危妊娠女性孕晚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值范围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0):166-170.
[5]耿辉.α1-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D-二聚体联合检验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中的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9):1847-1849.
[6]杨丰.血浆D二聚体与纤溶酶原活性联合检测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7,38(03):177-178.
[7]周青云.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测定在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680-681.
[8]刘颖翰,林佃相,石栓柱,等.复方鳖甲软肝片与恩替卡韦联合应用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6,26(2):84-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0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