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分布与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20 10:10: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分布与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该院收治的 200 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 Hp 感染情况,并比较 Hp 阳性、Hp 阴性患者的胃内菌群分布及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情况。结果:200 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 阳性 137 例(68.50%);Hp 阳性患者的肠杆菌、乳酸菌检出率低于 Hp 阴性患者,厌氧菌检出率高于 Hp 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酵母菌、链球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 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均高于 Hp 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 Hp 感染率较高,Hp 感染会严重影响胃内菌群结构,还能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胃内菌群分布;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幽门螺杆菌(Hp)与胃部诸多病变存在相关性, 感染 Hp 会影响胃内其他微生物的生存,改变胃内微生态环境 [1]。有害菌过度繁殖和益生菌数量减少均会影响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引发胃部炎症 [2]。本文分析 Hp 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分布和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关于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 [3];近期无消化道手术史。排除标准:伴有胃癌、胃出血、胃溃疡等疾病;2 周内服用过抗生素治疗。患者中男 103 例,女 97 例; 年龄 25~69 岁,平均(43.57±2.17)岁;病程 1~10 年,平均(4.51±1.32)年。

1.2  方法

1.2.1  Hp 感染检测 胃镜下钳取胃窦处胃黏膜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液,取 100 μL 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 ℃ 85%N2+10%CO2+5%O2 环境下培养 3 d, 用快速尿素酶试验鉴定可疑菌落,最终颜色为浅红色或玫瑰色视为阳性,黄色则视为阴性。

1.2.2  胃内菌群分布检测 在胃镜下采集胃窦、胃体、胃底的胃黏膜组织各 1 块,每块大小为 1 mm× 2 mm,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后制备组织匀浆。取100 μL 接种于细菌培养基上,厌氧菌、乳酸菌培养基放置于厌氧培养箱中,37 ℃培养 48 h;链球菌、酵母菌、肠杆菌培养基放置在有氧环境下, 37 ℃培养 48 h。培养结束后采用 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生物梅里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进 20162222277)进行菌种鉴定。

1.2.3  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用石蜡包埋,切片。经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呈均匀棕黄色为增殖期细胞。经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细胞核出现棕褐色颗粒或呈棕黄色为凋亡细胞。

1.3  观察指标 (1)Hp 感染情况。(2)比较Hp 阳性、Hp 阴性患者的胃内菌群分布。(3)比较Hp 阳性、Hp 阴性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情况。根据胃黏膜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每张切片至少观察 5 个以上高倍视野,1000 个以上完整胃小凹上皮细胞,根据每 100 个胃小凹上皮细胞内的阳性细胞数,计算增殖指数、凋亡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 感染情况 200 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 阴性 63 例(31.5%),Hp 阳性 137 例(68.5%)。Hp 阳性与阴性患者胃内菌群分布比较 Hp 阳性患者的肠杆菌、乳酸菌检出率均低于 Hp 阴性患者,厌氧菌检出率高于 Hp 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酵母菌、链球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3  Hp 阳性与阴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比较 Hp 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均高于 Hp 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3  讨论


人体胃内存在很多耐酸微生物,例如乳杆菌、链球菌、厌氧菌等,这些菌群可维持胃内生态平衡 [4]。Hp 感染会破坏胃内微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胃部疾病,引起慢性胃炎和胃溃疡 [5]。本文 200 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 阳性率为 68.5%,与临床报道一致 [6]。

本研究结果显示,Hp 阳性患者的肠杆菌、乳酸菌检出率均低于 Hp 阴性患者,厌氧菌检出率高于Hp 阴性患者。分析原因为,Hp 在胃内定植会抑制有益菌肠杆菌、乳酸菌的生长,升高胃内 pH 值, 使厌氧菌数量显著增加 [7]。此外,Hp 阳性、阴性患者的酵母菌、链球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后期仍需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Hp 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均高于 Hp 阴性患者。分析原因为,细胞增殖和凋亡是受基因编码控制的过程,Hp 感染可影响胃内环境,诱发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激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基因,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 [8]。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中 Hp 感染率较高, Hp 感染会严重影响胃内菌群结构,还能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参考文献

[1] 田英 .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治疗 Hp 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J]. 中国医师杂志,2019,21(4):601-603.
[2] 刘冬,徐娟,张承顺 . 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吹气定量检测值与PG,G-17 的关系探讨 [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2):174-177.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J]. 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4] 赵宇阳,李慧,张艳 . 胃及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3):507-508.
[5] 刘舒,任茜,王玉平,等 .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2018,24(16):3200-3204.
[6] 吴丽丽,彭丽华,杨云生,等 . 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法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现状 [J]. 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2):1075-1076.
[7] 彭贤慧,周丽雅,何利华,等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内菌群特征分析 [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6):658-663.
[8] 夏红,李少飞,任庆国 . 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胃炎儿童胃粘膜细胞的增殖 [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39(3):1426-14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6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