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 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优于单纯丁苯酞治疗。
【关键词】 脑苷肌肽;丁苯酞;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患者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讲话不清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液循环,修复神经细胞以避免脑功能损害加重 [2]。丁苯酞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的微循环,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3]。脑苷肌肽为一种高效神经保护剂,具有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的作用 [4]。本文观察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诊断标准 [5];经 CT 检查确诊;发病至入院时间≤ 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20 分。排除标准:合并颅内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伴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患者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428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 男 21 例, 女 19 例; 年龄 38~78 岁, 平均(60.78±6.59)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 7~20 h, 平均(12.56±5.29)h;NIHSS 评 分 5~20 分, 平 均(13.18±6.62)分;基础疾病:高血压 12 例,糖尿病 18 例,冠心病 10 例。观察组:男 22 例,女18 例; 年龄 39~77 岁, 平均(60.03±6.28)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 7~20 h, 平均(12.49±5.34)h; NIHSS 评分 5~20 分, 平均(13.24±6.57) 分; 基础疾病:高血压 13 例,糖尿病 15 例,冠心病 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吸氧、降低颅内压、调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00041,规格 100 mL)治疗,静脉滴注, 100 mL/ 次,2 次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2025046,规格 2 mL)治疗,将 20 mL 脑苷肌肽注射液稀释于 25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 次 /d。两组均持续治疗 2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 NIHSS 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满分 42 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 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 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采用 NIHSS 评分评估。痊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90%;显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46%~90%;有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痊愈+ 显效+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 和 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 NIHSS 和 B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 80.00%(32/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7.50%(7/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00%(4/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病, 起病急骤且在数小时或 1~2 d 内达到高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因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在于改善脑血循环和加强神经保护 [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 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不仅能抗脑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侧支循环以改善脑组织局部血流量,还可保护线粒体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8]。脑苷肌肽是由多肽、游离氨基酸、神经节苷脂等组成的一种复方制剂,不仅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从而促进神经组织修复;还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以抑制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生成,从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并可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提供神经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脑神经新陈代谢 [9-10]。因此,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用药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以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优于单纯丁苯酞治疗。
参考文献
[1]江思德,唐明山,肖静,等 .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2016,22(8):1513-1515.
[2]朱锦奎,罗永燕,朱毅斌,等 . 丁苯酞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3): 115-118.
[3]娄永忠,王涛.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78-1681.
[4]白彦君 . 脑苷肌肽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143-144.
[5]彭斌,吴波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6]柴学,黄清玲,黄雨,等 .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与脑血流量的关系 [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1,34(4):297- 299.
[7]于慧,于丽君 .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进展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22):2863-2865.
[8]林琳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6):105-107.
[9]刘丹,董彦,齐彦菲,等 . 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J]. 中国药业,2019,28(19):76-78.
[10]郭梅 . 脑苷肌肽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6): 855-8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