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营养护理在低体质量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该院收治的 64 例低体质量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护理, 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护理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 3.13%,低于对照组的 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身长、体重量、头围均大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营养护理可提高低体质量早产儿营养状况指标水平,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低体质量早产儿;营养护理;喂养不耐受性;营养状况
低体质量早产儿属于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出生初期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不具备有效协调的吸吮吞咽能力,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经口喂养困难等问题 [1]。已知有效的护理方式可提高低体质量早产儿的生存率 [2]。营养护理可确保低体质量早产儿获得有效的喂养,缩短留置胃管时间,提高患儿舒适感和安全感,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本文观察营养护理在低体质量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64 例低体质量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胎龄 <37 周;出生体质量 <2500 g;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宫内窘迫者;先天性心脏病者;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家长存在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7 例;胎龄28~33 周, 平均(25.35±3.35)周;出生体质量 1660 g~2480 g, 平均(1986.42±45.46)g。观察组:男16 例,女16 例; 胎龄 28~34 周,平均(26.45±3.56)周;出生体质量 1630~2490 g,平均(1979.25±39.59)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患儿保暖工作,预防感染;尽量将护理措施集中操作,避免打扰患儿休息,提供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病房内光线柔和,减少医源性刺激,采用深色毛毯覆盖;采取仰卧或侧卧位,间断将奶粉注入胃管中,出现奶粉喂养不耐受时,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保证肠外营养供给、呼吸循环支持。持续护理 10 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营养护理。(1)非营养性吸吮。每次胃管喂养前为患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 5~10 min,即让患儿吸吮空橡皮奶嘴。(2)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利用微量泵匀速泵入奶粉,初始用 1 ∶ 8 稀释的早产儿配方奶, 3~5 mL/ 次,每天增加 1~2 mL,并逐渐增加配方奶浓度;按照医嘱操作,每次于 0.5 h 内匀速泵入, 每隔 2 h 喂养 1 次。(3)喂养后俯卧位。选择早产儿专用卧垫,由 U 型床垫和 U 型小枕组成,床垫下层有双层布套,布套内放置水囊垫。具体使用方法:先加入 3.6 L、36 ℃温水灌入水囊垫,将水囊垫放在床垫底层布套内,根据患儿身长固定好小枕,置于床垫合适位置,患儿仰卧位时枕凹口向下,俯卧位时枕凹口向上。患儿喂完奶后,取俯卧位 1 h,1 h 后转为仰卧位,直至下次喂养前。(4) 腹部按摩。仰卧位期间,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 5 min/ 次,2~3 次 /d。按摩方法:使用婴儿润肤油涂抹手部、手掌,以肚脐为原点顺时针从里向外, 匀速轻缓地按摩;用指腹按摩左侧小腹部 7~10 次。按摩开始时应注意动作轻缓,再逐渐稍加力量。按摩过程中,若皮肤出现颜色改变时,需立即停止。持续护理 10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包括呕吐、腹胀、胃残留、胆汁污染。(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水平,包括身长、体质量、头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 3.1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8.13%(9/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身长、体重量、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身长、体重量、头围均大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患儿因肠蠕动较弱,胃肠分泌物较少,易发生呕吐、腹胀、喂养困难等情况 [3-4]。故采取合理的喂养护理对促进早产儿正常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传统喂养后采取仰卧位,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由于患儿胃容量小,食管贲门肌、幽门括约肌等发育未完善,仰卧位时胃呈水平位,易发生溢乳或胃食管反流。而俯卧位时患者头部位置偏低,咽喉底部位于上方,一旦发生反流,消化道液体及呼吸道分泌物易随重力排出或被吸引出,可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身长、体质量、头围均大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营养护理中,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刺激早产儿口腔黏膜神经末梢,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促进胃扩张,刺激胃动素促使胃液分泌增加,加速胃排空, 避免发生胃潴留;结合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可避免早产儿吸吮吞咽不协调导致的呛奶及呕吐,还能刺激分泌咽脂酶,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避免胆汁污染 [5-6]。同时,早期进行微量喂养,可有效补充蛋白质、钙、磷等能量,还可加强肠道黏膜的分泌, 促进患儿肠胃蠕动,促进尿胆原的生成,避免黄疸等发生 [7-8]。此外,早产儿专用卧垫能让患儿保持舒适且安全的仰卧及俯卧姿势,温度适宜的水囊垫能让患儿产生母体子宫的感觉,水囊垫在患儿活动时还能产生水的震动,模拟宫内羊水声,同时在仰卧位时按摩背部,俯卧位时按摩胸腹部,能缓解患儿紧张情绪,促进内啡肽释放,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利于机体生长发育 [9-10]。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营养护理可提高低体质量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指标水平,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梅 . 营养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J]. 中华护理杂志,2018,4(8):135-136.
[2]丁文雯,向奕瑾,马佳莉,等 .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 12 个月内体格生长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54(1):52-57.
[3]张环 . 早产低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 [J]. 中国实用医药,2011, 6(19):227.
[4]闵锋,朱少元 . 个性化免疫强化对早产致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影响 [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6):1294-1297.
[5]郭玲,唐春 . 延续性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婴儿期神经发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 26(增刊 1):372-373.
[6]黄惜华,李惠怡,赵雪婷,等 .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 Ghrelin 的影响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6): 2125-2129.
[7]吕翠媚 . 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体质量和睡眠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90-91.
[8]李倩倩,刘倩,闫俊梅,等 . 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7): 572-577.
[9]吴玉霞,刘婵媛,周祖发,等 .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俯卧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2018, 24(11):116-118.
[10]李娟,程丽楠 . 国内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效果分析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8): 106-1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