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82 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予以鼓膜切开置管治疗,研究组予以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ETDQ-7)评分、纯音听阈值(PTA)、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 1 年复发率。结果:术后 6、12 个月,研究组 ETDQ-7 评分、PTA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1.95%(9/41);研究组复发率为 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提高咽鼓管功能,降低 PTA 值、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单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
【关键词】 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纯音听阈值;复发率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指的是经药物治疗、鼓膜穿刺 3 次以上均无效,且病程长于 2 年的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中耳积液、耳闷胀感等 [1]。鼓膜切开置管为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案,可帮助患者恢复咽鼓管纤毛运动,促进鼓室积液排出,但置管时间较长易出现脱管、感染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2]。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技术,具有安全、微创且操作简单的特点 [3]。本文分析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本院收治的 82 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耳内镜、电子耳镜等检查确诊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符合《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 版修订)》中相关诊断标准 [4];病程≥ 2 年;保守治疗 3 个月以上、鼓膜穿刺 3 次以上无效。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耳畸形及耳聋;合并咽鼓管咽口闭锁、鼻腔鼻窦占位;近期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男 20 例, 女 21 例;年龄 22~62 岁,平均(42.23±4.07)岁; 病程 2~4 年,平均(2.96±0.41)年。研究组:男24 例,女17 例;年龄20~64 岁,平均(44.19±4.23) 岁;病程 2~4 年,平均(3.16±0.5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耳朝上,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在耳镜下,于鼓膜前下方切开一长约 1.0 mm 的弧形切口,使用吸引管吸出鼓室内积液,置入鼓膜通气管, 使用 1 mL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冲洗鼓室,术毕。通气管可在术后 3~6 个月自然脱落,否则在耳内镜下将其拔出。
研究组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后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患耳局麻,于鼻内镜下将咽鼓管球囊导管的尖端呈 45°置入咽鼓管鼻咽入口处,置入未充盈球囊,将压力泵接入扩张器末端,注水使球囊膨胀,水压维持在10 Pa,2 min 后缓慢减压,取出导管, 确保无反折。患耳朝上,引导患者缓慢吹气,切记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鼓膜穿孔,于内镜下观察鼓膜活动是否正常,若正常则扩张有效。
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激素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的咽鼓管功能。根据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ETDQ-7)评价,总分 49 分,分数越高表明咽鼓管功能障碍越严重。(2)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6、12 个月的纯音听阈值(PTA)。使用纯音听力计 [ 丹麦 Otometrics 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 2003 第 2210524 号] 测定气导PTA,频率设置为 0.125~12.5 kHz,使用 HAD200 耳罩式耳机。(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 年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 ETDQ-7 评分比较 术前, 两组 ETDQ-7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12 个月,两组 ETDQ-7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手术前后 PTA 值比较 术前,两组 PTA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12 个月,两组 PTA 值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1.95%(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 1 年,研究组复发率为 2.44%(1/41),低于对照组的 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P=0.034)。
3 讨论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因素复杂,与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病毒侵入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病因。临床治疗该病的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清理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功能障碍。鼓膜切开置管为该病常用治疗方法,其通过置管清除积液,间接对咽鼓管引流,可使鼓室压力重新恢复平衡,减轻因积液诱发的炎症, 改善听力,但术后患者需带管一段时间,并发症较多 [5]。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通过球囊膨胀的压力对咽鼓管软骨进行挤压,促使咽鼓管黏膜下层组织变薄,扩张管腔,直接引流咽鼓管内阻塞物,改善咽鼓管功能,提高患者听力 [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6、12 个月,研究组 ETDQ-7 评分、PTA 值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患者咽鼓管功能及听力水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能加快积液排出,缩短置管时间,从而避免反复脱管、堵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还有利于鼓膜愈合,降低耳感染、耳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7-8]。
综上所述,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提高咽鼓管功能, 降低 PTA 值、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单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伟强,刘稳,李培华,等 . 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 [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4):419-422.
[2]邵玉玺,姜春丽,滕清晓 . 腺样体切除术联合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J]. 临床医学,2018, 38(6):72-74.
[3]林四平,张志钢 .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5):101-103.
[4]魏兴梅, 陈彪, 崔丹默, 等 .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 版修订)[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3(8): 454-472.
[5]林芳竹,佘翠平,刘得龙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探讨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3):104-106.
[6]戴炳译, 关兵, 于爱民, 等 .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分析 [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15(6):679-684.
[7]高燕,马静,明澄,等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术在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疗效 [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41(4):132-136.
[8]胡月,董耀东,刘东亮,等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 [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5): 586-5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