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替罗非班在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08 17:36: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该院收治的 60 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机械取栓术前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于机械取栓术前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于机械取栓术前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术后 7 d 再缺血发生率,术前(在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之前)、术后 3 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和术后 3 个月的预后评分[ 改良Rankin 量表(mRS)]。结果: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 7 d 再缺血发生率为 0,低于对照组的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的效果优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且未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同时两种抗血小板方案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和预后相当。

【关键词】 替罗非班;预防;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再缺血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依据梗死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前循环缺血和后循环缺血,前者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 80%~90%[1]。对于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一般采取机械取栓治疗,以使闭塞部位的血流恢复通畅,但取栓治疗后患者仍有血管再闭塞的风险,而术前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助于减小血管再闭塞风险 [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可取得一定效果,但近年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抵抗性,同时两种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不可逆性的,若机械取栓术中发生再出血,危险性极高 [3]。替罗非班为一种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 b/Ⅲ a 受体拮抗剂,因其具有半衰期短、静脉给药后起效快、停药后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的特点日益受到关注 [4]。本文观察替罗非班在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诊断标准 [5];经造影检查确诊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CT 检查无脑出血;对本研究所用药物不过敏。排除标准:合并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近 3 个月有严重颅外伤史; 近 1 个月有活动性内出血史;动脉畸形;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机械取栓术前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 男 17 例, 女 13 例; 年龄 38~62 岁,平均(47.65±3.79)岁;栓塞位置:颈内动脉 11 例,大脑前动脉 6 例,大脑中动脉 13 例;发病至手术时间 3~10 h, 平均(6.24±2.21)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8~15 分,平均(13.26±1.32)分。观察组:男15 例,女15 例; 年龄 37~61 岁,平均(47.16±3.68)岁;栓塞位置: 颈内动脉 12 例,大脑前动脉 7 例,大脑中动脉11 例; 发病至手术时间 3~10 h, 平均(6.35± 2.11)h;NIHSS 评分 9~15 分,平均(13.28±1.35) 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机械取栓术前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注册证号 J20171021,100 mg)3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056410,75 mg]300 mg,均于术前 2 h 口服。

观察组于机械取栓术前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 [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100 mL ∶盐酸替罗非班 5 mg 与氯化钠 0.9 g],起始剂量为 10 μg/kg,在 3 min 内静脉推注完毕,而后以 0.15 μg/(kg·min)的速率维持滴注,时间总计 24 h。

机械取栓具体操作:行颅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所在位置,选择适宜微导丝穿入,在微导丝的指引下使微导管穿过血栓到达远端,沿微导管输送血流重建装置 Solitaire FR(Micro Therapeutics Inc. dba ev3 Neurovascular,国械注进 20173776118,型号 SFR-4-15)至血栓远端并打开,取出血栓,撤出装置。整个过程需反复行血管造影以确认闭塞血管开通,一般不超过 5 次,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四肢活动等情况。

术后管理:两组患者术后均在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 24 h,观察组患者于术后替罗非班停用 2 h 前、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 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 mg。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术后 7 d 再缺血发生率。(2)比较两组术前(在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之前)、术后 3 个月的神经功能状况,采用 NIHSS 量表评估,总分 0~42 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比较两组术后3 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总分 0~6 分,其中 0~2 分提示预后良好, 3~6 分提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术后 7 d 再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发生率为 10.00%(3/30), 对照组术中出血发生率为 6.67%(2/30),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 7 d 再缺血事件发生率为 0,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

2.2  两组术前、术后 3 个月的 NIHSS 评分比较术前,两组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术后 3 个月的改良 mRS 评分比较 术后3 个月,观察组改良 mRS 评分 0~2 分 24 例,3~6 分 6 例;对照组改良 mRS 评分 0~2 分 22 例,3~6 分 8 例;两组术后 3 个月改良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已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为:阿司匹林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能够使血小板的环氧合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 A (TXA )的生成,从而抑制 TXA2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能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ADP 介导的血小板表面 GP Ⅱ b/ Ⅲ a 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6-7]。而替罗非班是血小板表面 GPⅡ b/ Ⅲ a 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通过竞争性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 GP Ⅱ b/Ⅲ a 受体结合以阻止活化的血小板聚集,达到避免血栓形成的目的 [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 7 d 再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相较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再缺血发生率,且未增加术中出血风险。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 3 个月,两组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RS 评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采取两种抗血小板方案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和预后相当。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应用于预防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再缺血的效果优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且未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同时两种抗血小板方案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和预后相当。

参考文献

[1]刘铁芳,魏梦婷,王柳仙,等 . 老年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梗死核心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2):183-186.
[2]申春云,高俊杰,蔡林江,等 . 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方法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18):46-49.
[3]许靖,尤凤华,陈秋惠 .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6): 568-569.
[4]赵宏峰,徐晶,熊莉君,等 . 机械取栓联合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J]. 重庆医学,2020,49(3):430-434.
[5]钟迪, 张舒婷, 吴波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11): 897-901.
[6]高亚亚,闫俊,柴旭兵,等 . 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4):612-613.
[7]饶世俊,苏微微,吴宝水,等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临床误诊误治,2021,34(6):55-59.
[8] 文微微,张智成 .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9):74-76.
[9] 赖慧娟,张科飞,刘翰文 . 替罗非班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J]. 江西医药,2019,54(9): 1068-10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3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