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体外冲击碎石术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再次治疗率、疼痛程度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结石直径 >10 mm 时,观察组结石清除率、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再次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0.00%,高于对照组的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结石直径 5~10 mm 患者体外冲击碎石术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效果相当,但体外冲击碎石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选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结石 >10 mm 患者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效果优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结石情况、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式。
【关键词】 体外冲击碎石;肾绞痛;输尿管结石;结石清除率
输尿管结石引发肾绞痛是泌尿外科的常见急腹症,该病发生迅速,疼痛剧烈,且呈阵发性,患者同时伴有面目苍白、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 [1]。临床治疗以止痛、解痉、对症补液等为主,但治疗疗程较长,结石排出也具有不确定性。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是一种早期替代开放式取石的疗法, 能够在直视下击碎结石,效果较好,但该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费用较高,且术后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穿孔、输尿管损伤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属于非侵入性、非接触性的结石治疗方法 [2]。本文比较体外冲击碎石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超声、CT 检查,符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4 版》中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诊断标准 [3];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尿路感染者;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者;既往膀胱、肾脏等器官手术史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15 例;年龄 25~61 岁,平均(41.23±4.25)岁;结石直径: 5~10 mm 24 例,>10 mm 16 例。对照组男 26 例, 女 1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41.20±4.23)岁; 结石直径:5~10 mm 22 例,>10 mm 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进行泌尿系 B 超、CT 检测,对输尿管结石进行确诊,以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了解输尿管解剖情况,并完成术前相关检查。
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从尿道外口在 F4 输尿管的引导下,输尿管镜置入患侧输尿管,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等,设置气压为 1.7~2.2 kPa,并装入1.2mm 气压弹道碎石弹体,利用气压弹道碎石设备直视下击碎结石,使碎石直径 <2 mm,结石碎裂至直径为 3~5 mm 时用夹钳夹出,治疗后留置双 J 管、导尿管,术后 2~4 天内检查若无变化,则可以将尿管拔除,同时术后 2 周若无结石存在可拔除双J 管, 若情况严重者可延长至术后 4 周拔除。
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指导患者深呼吸、全身放松后,取舒适体位(上段结石取仰卧位、中段取俯卧位、下段取仰卧位和俯卧位相结合)。碎石参数:工作电压 13~17 kV,冲击1500~2500 次。在碎石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结石是否移动或是已经被击碎,并观察其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神志等,碎石时间 30~60 min;碎石结束后叮嘱患者适当多次活动、饮水,3 天后进行泌尿系 B 超检查,了解碎石的效果;若结石 5~7 天没有明显改善则为碎石失败,可根据患者意愿及残余碎石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术后 2 周,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再次治疗率、疼痛程度缓解率。(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结石清除率、再次治疗率、疼痛程度缓解率比较 结石直径为 5~10 mm 时,两组的结石清除率、疼痛缓解率和再次治疗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直径 >10 mm 时,观察组结石清除率、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再次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0.00%,高于对照组的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多数输尿管结石源于肾脏,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4],以肾绞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结石的大小、位置以及输尿管解剖情况了解后,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输尿管结石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其碎石成功率受到结石大小、成分、患侧肾功能等因素影响 [5]。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可通过人体自然管道进行碎石、取石,且碎石成功率较高,但是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术后恢复慢 [6]。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石直径为 5~10 mm 时, 两组的结石清除率、疼痛缓解率和再次治疗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石直径 >10 mm 时,观察组结石清除率、疼痛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再次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原因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可在直视下进行结石清除,有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但在实施过程中,器械进出输尿管,可损伤输尿管内壁,或由于术中操作视野不清、技术不成熟、暴力操作等有关,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 [7]。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借助冲击波,在体外将患者输尿管中结石粉碎,使之呈粉末状,之后通过尿液自然排出,具有无创、排石效果好等优势,但输尿管内腔隙较窄,较大结石导致结石周围空间较小,冲击波空化作用明显减弱,对于结石直径>10 mm 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碎石成功率更低, 但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通过背部以及腹部软组织作用于结石处,将结石击碎,可有效避免组织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8]。
综上所述,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结石直径5~10 mm 患者体外冲击碎石术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效果相当,但体外冲击碎石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选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结石 >10 mm 患者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效果优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结石情况、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裴再军 .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 2577-2578.
[2]王亚辉,宋嘉言,任磊,等 . 盐酸坦洛新缓释片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 5~10 mm 单侧输尿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3):33-35.
[3]那彦群,孙光 .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3-239.
[4]张卫星,杨守东,张焕彬,等 . 急诊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并急性肾绞痛比较研究 [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9):73-75.
[5]蒋育斌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对比 [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8): 71-72.
[6]辛林健,李峰,陈治中 . 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辅助体外碎石排石在输尿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8,36(2):208-210.
[7]马永宏,丁燕,高敬峰,等 . 259 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J]. 宁夏医学杂志,2019,41(10):917-918.
[8]王敏捷,陈颖红,唐丽芳,等 . 输尿管软镜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经皮肾镜术后残留结石的比较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19(11):1012-1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