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01 11:11: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68 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4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研究组给予 HFNC 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 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 pH 值 ] 水平、肺功能指标 [ 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 用力肺活量(FVC)] 水平,以及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 PaO2、血 pH 值、FEV1 和 FEV1/FV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8.82%, 低于对照组的 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 应用于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血气指标水平和肺功能指标水 平,降低气管插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效果优于传统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经鼻高流量氧疗;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呼吸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因长期气道炎症引起气道管腔狭窄及肺泡结构破坏而致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易引发呼吸衰竭 [1]。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需要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其中传统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吸入的气体较干燥,易损伤鼻黏膜,且吸入氧浓度不恒定,治疗效果欠佳 [2]。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通过呼吸湿化治疗仪为患者提供高流量且相对恒定的氧浓度,并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处理,改善通气的效果更佳 [3-4]。本文观察 HFNC 在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 68 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5];年龄 40~80 岁;合并呼吸衰竭;意识正常,可耐受HFNC 治疗。排除标准: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需行机械通气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合并气胸、肺栓塞、胸腔积液者;合并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2107020),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4 例。对照组:男 20 例, 女 14 例;年龄 40~80 岁, 平均(65.40±4.47) 岁;COPD 病程 2~16 年,平均(10.45±4.19) 年。研究组:男 22 例, 女 12 例; 年龄 40~79 岁,平均(66.53±5.14)岁;COPD 病程 3~15 年,平均(10.51±4.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营养支持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吸入氧浓度 28%~35%, 氧流量 1~2 L/min,每日通气时间≥ 15 h。

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HFNC 治疗, 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td.,国械注进 20172086326),吸入氧浓度30%~50%,氧流量 30~40 L/min,温度 31~37 ℃, 相对湿度 100%,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氧浓度、流量、温度进行调节,每日通气时间≥ 6 h。两组均
治疗 7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 pH 值,采用血气分析仪 [ 上海惠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食药监械(准)字2013 第 2401267 号,型号 MB-3000] 检测。(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包括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 用力肺活量(FVC),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成都日升电气有限公司,川械注准 20152070137,型号 RSFJ600)检测。(3)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率和住院时间。(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 PaO2、PaCO2 和血 pH 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PaO2 和血pH 值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aCO2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 FEV1 和 FEV1/FV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FEV1 和 FEV1/ FVC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气管插管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低于对照组的29.41%(10/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3  讨论


呼吸衰竭为 COPD 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加重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氧疗为临床治疗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但传统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无加湿功能,舒适度较差,易导致鼻黏膜干燥出血,且氧浓度不恒定, 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 [6]。

HFNC 是将高流量的空氧混合气体经鼻导管输送给患者的一种新型氧疗方式,能够提供相对恒定的氧浓度,有利于改善患者氧合效果,还能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避免气道干燥 [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 PaO2、血 pH 值、FEV1 和 FEV1/FV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 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气管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HFNC 提供的高流量气流可使气道维持一定正压,减轻气道阻力,有助于减少呼吸肌做功,进而改善氧合作用和肺功能,利于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HFNC 具有加温湿化的作用,有利于减少鼻黏膜干燥、出血的发生风险,还能缩短氧疗时间,减少面部压伤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HFNC 应用于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指标水平,降低气管插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效果优于传统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

参考文献

[1]宗立国,俞亮,韩媛媛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价值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9):78-83.
[2]杨佳佳,王宁,周纪妹 . 无湿化方案在 ICU 患者经鼻中低流量吸氧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8):50-52.
[3]戴力 . 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 [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7): 894-895.
[4]林日超,戴永淦 .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 [J]. 中外医学研究,2021, 19(20):149-151.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4):255-264.
[6]马巧英,苗桂玲 . 经鼻中低流量无湿化氧气吸入在呼吸科患者中的循证实践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8): 52-55.
[7]刘慧梅,徐世林 . 经鼻高流量加温湿化吸氧与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J]. 海军医学杂志,2020, 41(1):103-105.
[8]范慧,索涛,赵乾秀,等 . 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比较 [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2):291-2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2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