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29 11:32: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64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汉语失语症标准检查法(CRRCAE)评分、电视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VESS) 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 FMA 评分、VESS 评分和 CRRCA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SAS 和 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可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评分,降低负性情绪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负性情绪

0  引言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等,影响正常生活 [1],且患者出院回归家庭后缺少专业护理,降低其功能锻炼效果,易产生负性情绪, 影响康复进程 [2]。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的优势为照护者利用在患者住院期间学习并掌握的康复护理技能,使患者出院回归家庭后仍能得到有效护理 [3]。本文观察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64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 [4];伴随肢体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等;有固定照护者,且照护者会使用微信、QQ 等社交软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郑医 20171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4 例;年龄55~81 岁,平均(71.62±6.88) 岁;脑梗死类型:脑血栓形成 16 例,脑栓塞 10 例, 腔隙性脑梗死 6 例。观察组男 17 例,女 15 例;年龄 57~82 岁,平均(71.68±6.84)岁;脑梗死类型:脑血栓形成15 例,脑栓塞9 例,腔隙性脑梗死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口腔清洁,定时翻身、叩背,指导家属辅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给予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 2 次, 了解并记录患者近期用药及锻炼情况,待患者每月底到医院复查时给予康复护理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1)健康知识宣教。由主治医师、护理人员、康复科医师向患者及其照护者详细讲解脑梗死诱因、疾病特点、恢复期康复训练等内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并发放健康手册方便患者查阅参考。(2)运动训练指导。针对患者康复中所需体位、坐姿、平衡训练、生活技能培训等内容做现场展示, 着重讲解肘部、肩部、腕部的外展、内旋、外旋运动,15 min/ 次,3~4 次 /d;指导固定照护者帮助患者进行上、下肢锻炼,并教会患者及其照护者按摩患肢和合谷穴、曲池穴、阴陵泉、涌泉等穴位, 10 min/ 次,2~3 次 /d。(3)语言功能训练。①唇部运动。紧闭双唇、张口,再闭双唇、张大口,将嘴角尽量向两侧展开,然后放松,双唇向中间收拢呈“O”型,再放松,反复练习;闭双唇,口呈半张开再迅速闭合,迅速半张开,可发出震动声;双唇尽量向前撅起(发 u 音),再尽量向后收拢(发i 音)。逐渐增加交替运动速度,保持最大运动范围,各运动 10 min/ 次,5~6 次 /d。②舌部运动。舌头尽量向外伸出,回缩后向上、向后卷起;张口舌尖外伸,用力向上卷起舔上唇;舌尖沿上、下齿龈做环形“清扫”动作,舌尖伸出,由左侧嘴角移至右侧嘴角;用舌面抵住硬腭做弹舌运动,舌尖抵住左右脸颊内侧,交替进行;逐渐增加运动次数并加快运动速度,重复训练。各运动 10 min/ 次, 5~6 次 /d。(4)咽部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做 e、a、ga、ka 等音训练,并可采用酸味冰块刺激面颊两侧、舌面、舌底、软腭及咽后壁等位置,30 min/ 次, 1 次 /d。(5)出院前 3 d,了解患者病情和照护者对出院后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的掌握情况,指出训练过程的不足并再次强化训练,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及其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建立微信群以方便实施延续护理。(6) 随访,出院 1 周后,通过微信视频详细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生活状态,评估脑梗死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及其照护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出院 2 周后,上门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纠正错误之处,并解答照护者在帮助患者康复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照护者多用语言鼓励患者、讲述康复成功病例并与患者畅聊美好未来。此后,每月进行 1 次电话随访,由照护者通过微信将患者每天的锻炼情况和心理状态发送给护理人员,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两组均护理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估,其中上肢 33 项,共 66 分;下肢 17 项,共34 分,评分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语言功能。采用汉语失语症标准检查法(CRRCAE)评估,包括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抄写、描写、听写、计算 9 个方面共 30 项,各项 1~6 分,满分 180 分,评分越高表明语言功能恢复越好。(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采用电视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VESS)[5] 评估,指导患者吞咽 5 mL 稀流质、浓流质、糊状或固体 4 种钡餐,观察X 线片以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总分10 分,评分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好。(4)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各量表均包括 20 个条目,标准分 100 分,SAS 临界值50 分,SDS 临界值 53 分,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 FMA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上、下肢 FM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上、下肢 FMA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护理前后 VESS 和 CRRCAE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VESS 和 CRRCAE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VESS 和CRRCAE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 SAS 和 SDS 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 SAS 和 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SAS 和 SD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使患者出现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症状 [6]。脑梗死恢复期主要通过抗凝、抗血小板及神经营养物质改善神经功能,但部分患者的语言、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效果不佳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出院前为患者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知识培训,可使其认识到出院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出院后照护者根据在患者住院期间所学的康复训练内容督促患者进行重复锻炼,护理人员定期通过微信视频或家访及时纠正患者错误动作,使患者的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加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 VESS 和 CRRCAE 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每日唇部运动、舌部运动训练可加强患者对上下颌、唇、舌头及软腭、声带闭合运动的控制,强化脸部和口腔肌肉的控制及协调, 每日咽部功能训练可强化咽喉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声门闭合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 和 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健康知识讲座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康复信心,减少对预后的担忧,且向患者讲述康复成功病例、语言鼓励及与患者畅聊美好未来均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伸护理可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评分,降低负性情绪评分, 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红,朱莲玉,谌朝霞,等 . 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 [J]. 护理学报,2017, 24(15):71-74.
[2]杨玉华 . 分析延续性护理(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3):32.
[3]黄旭辉,许蝶 . 基于固定照护者参与式的延续性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1):157-15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5]马军廷,袁燕 .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下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导报,2018, 15(17):56-60.
[6]蒋玉兰,王相明 . 银杏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J]. 安徽医学,2018, 39(2):178-181.
[7]韩瑞,刘文静 . 固定照护者参与式的延伸护理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7):149-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2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