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阶段康复训练在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27 09:31: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在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94 例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7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训练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62%(44/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47%(3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训练 3 个月和 6 个月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日常生活评分、肌力评分、疼痛评分和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康复训练应用于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肩关节功能 评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关键词】 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修复术;分阶段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炎性因子
 
      肩袖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冈下肌、冈上肌等组成,其损伤涉及软组织,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压痛和肩部疼痛等 [1-2]。肩袖损伤常采用关节镜修复术治疗,因肩关节功能恢复较慢,需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3]。分阶段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结合康复训练计划方案,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训练。本文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在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 94 例行肩关节镜修复术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 MRI 检查符合肩袖损伤诊断标准 [4];行关节镜修复术治疗。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疗效评定或治疗者;存在精神疾病史或意识模糊者;合并肾、肝、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有肩关节手术史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7 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20 例;年龄 42~67 岁,平均(53.41±8.14)岁;损伤程度:全层损伤 14 例,部分性损伤 33 例;损伤原因:运动伤 12 例,刺伤 13 例,交通伤 22 例。研究组男 25 例,女 22 例;年龄 41~69 岁,平均(55.24±8.89)岁;损伤程度:全层损伤  12  例,部分性损伤 35 例;运动伤 16 例,刺伤 10 例,交通伤 2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肩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肩关节制动。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以患者肌肉无疲劳感为适宜训练强度,训练内容包括肱二头肌训练、钟摆样训练、肘关节屈伸等,同时患者非负重肩关节外展摆动,直至肩关节活动范围完全恢复。

      研究组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1)制动康复训练阶段:术后 6 周内。佩戴可调式肩关节外展包制动肩关节,待患肢适应 5~10 min 后即可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外部旋转运动和肩部被动性牵拉,手臂位于躯体侧向外旋转至 40°,肩部被动牵拉至前屈位 140°,肘关节屈伸、抓握等,训练时间 10~15 min/ 次, 2~3 次/d。(2)主动康复训练阶段:术后 6~12 周。在医生指导下将患肢的肩关节外展包调节至所需角度,进行肩部后展运动和外旋运动等肩关节被动运动,并保证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同时进行肩梯、棍棒、
滑车、爬楼梯等非抗阻力化主动锻炼。15 min/ 次,2~3 次 /d。根据康复进程不同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肩关节外展时由 60° ~90°扩展,活动范围从前屈状态的 140°转移至 160°,再从 40°反向旋转至 60°。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训练强度从轻逐步过度到重,直至完成上述被动训练强度目标。(3)增强康复训练阶段:术后 12 周以后。实施技巧锻炼和康复强化训练,包括实施抗阻力训练,强化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并强化在肩胛骨平面的肩袖肌和三角肌的肌张力锻炼。练习肌肉力量强度主要针对肩胛部,如耸肩、肩胛骨压紧、拉伸、回收等训练,15~20 下 / 组,3~5组/ 次,1次 /d。肌肉力量练习分为 2 种,闭式方案:做各种不同形式的侧举,不允许借力,靠肩部发力后再借助手臂移动重量,20 min/ 次;开式方案:患者坐直,背部不参与发力,仅用肩部发力,双肘尽量匀速外展, 15 min/ 次。

1.3 观察指标 (1)术后 6 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4]。痊愈:肩关节活动范围完全恢复,前屈 >150 °, 外展 >150 °, 外旋 >80 °, 肌力Ⅴ 级,肩部疼痛感及肩部压痛消失;显效: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前屈 120° ~150 °, 外展 120 ° ~150 °,外旋 60 ° ~80°,肌力Ⅳ ~ Ⅴ 级,肩部疼痛感及肩部压痛基本消失;有效: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前屈 90° ~120°,外展90° ~120°,外旋 40° ~60°,肌力Ⅳ级,肩部疼痛感及肩部压痛部分减轻;无效: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 <90°,外展 <90°,外旋 <40°、肌力、肩部疼痛感及肩部压痛等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 +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6(IL-6)。(3)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肩关节功能,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 量表(CMS)进行评价 [5],该量表包括肩关节活动度(40 分)、日常生活(20 分)、肌力(25 分)和疼痛(15 分)4 个方面,分数越高, 肩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44/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3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训练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训练前, 两组 TNF-α 和 IL-6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 TNF-α 和 IL-6 水平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训练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训练前,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日常生活评分、肌力评分、疼痛评分和肌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 3 个月和 6 个月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日常生活评分、肌力评分、疼痛评分和肌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肩关节因关节囊薄弱、肩关节周边组织疏松、关节活动范围大,且稳定性差,故负荷过大或外力作用时易损伤肩袖 [6]。关节镜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但肩关节功能恢复因受术后关节长期制动影响,可出现肌萎缩、关节粘连和关节僵硬 [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分阶段康复训练是根据肩袖愈合的生物力学特点而制定的, 制动康复训练阶段主要为被动活动,进行外部旋转运动和肩部被动性牵拉,增强患者肌肉收缩力,促进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8];主动康复训练阶段主要提高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从而改善活动功能、机体平衡能力和肌力;增强康复训练阶段实施抗阻力训练,强化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并强化肩胛骨平面的肩袖肌和三角肌的肌张力锻炼,提高患者肌肉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 [9]。

      已知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与TNF-α 和 IL-6 水平有关 [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研究组 TNF-α 和 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分阶段康复训练可缓解肩关节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加速炎性产物代谢,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肩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分阶段康复训练应用于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肩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柳方方,周敬杰,张明,等 . 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康复,2019,34(3): 146-149.
[2]熊凯旋 . 康复训练在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的疗效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9,7(5): 51-52.
[3]张明,周敬杰,翟宏伟,等 . 肩胸关节运动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康复,2015,30(2):128- 130.
[4]邱贵兴.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58-264.
[5]张承启,张大伟 . 肩关节镜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6):67-68.
[6]姚晓滨 . 老年性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下修复术的临床研究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204-6205.
[7]林任,邱俊钦,林伟 .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8): 100-102.
[8]封晓光,胡辉东,吴一雄,等 . 肩关节镜手术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关节功能和疼痛的影响效果体会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3):43-44.
[9]王常春 .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76-77.
[10]黄成龙,陈刚,徐红伟,等 . 关节镜下大肩袖撕裂修补术后早期行积极被动活动锻炼的疗效观察 [J]. 浙江临床医学, 2020,22(6):823-8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1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