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肠外营养液添加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观察组肠外营养液添加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比较两组血清蛋白指标(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胃肠功能指标(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水平和腹胀程度等级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胀 0 级率为 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0%;腹胀Ⅱ级率为 1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长链脂肪乳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可增高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缩短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以及降低腹胀程度,效果优于长链脂肪乳。
【关键词】 胃肠功能;结直肠癌;中长链脂肪乳;血清蛋白质水平;腹胀
0 引言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缓慢,不能足量、及时摄取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影响机体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 [1-2]。临床常用的营养补充方式为肠外营养支持,通常以脂肪乳剂为主,其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利于患者恢复 [3]。本文比较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80 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结直肠癌诊断标准 [4],且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卡氏评分 >70分;经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基本正常;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术后合并肠梗阻、胃肠瘘、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严重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对大豆蛋白过敏、氨基酸代谢异常、半乳糖血症等;病情危重,不适合参与研究。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男 23 例, 女 17 例;年龄 46~80 岁,平均(65.63±4.25) 岁;体质量指数 18~27 kg/m2,平均(22.55±2.10)kg/m2;TNM 肿瘤分期Ⅱ期 26 例,Ⅲ期 14 例。对照组:男 25 例,女 15 例;年龄 47~80 岁,平均(65.69±4.27)岁;体质量指数17~28 kg/m2,平均(22.88±2.12)kg/m2;TNM 肿瘤分期Ⅱ期 27 例,Ⅲ期 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术后给予液体补充、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床上活动、下床活动。术后第1天行静脉营养支持,碳水化合物为3.1 g/(kg·d),脂肪酸为0.45 g/(kg·d),氮量为 0.2 g/(kg·d);第 2~9 天,碳水化合物为6.2 g/(kg·d),其中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为5∶2∶ 3,氮量为 0.2 g/(kg·d)。
对照组肠外营养液添加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Baxter S.A.,注册证号 H20110180,100 mL ∶ 20 g( 脂肪) 与 1.2 g( 磷脂)],1~2 g/(kg·d);观察组肠外营养液添加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B.Braun Melsungen AG,国药准字J20090064,20% ×250 mL), 1~2 g/(kg·d)。两组均连续治疗 9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蛋白指标水平,包括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采集静脉血 5 mL,离心处理(离心半径 20 cm, 离心时间 10 min, 离心速度3000 r/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BS-600)测定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水平,使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 IMMAGE 800)测定转铁蛋白水平。(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指标水平,包括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3) 比较两组治疗后腹胀程度等级率。以腹胀程度分级标准评估,0 级:无腹胀;Ⅰ级:轻度,自觉腹胀感, 可耐受;Ⅱ级:明显主观腹胀感;Ⅲ级:腹胀感明显,腹围明显增大、隆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蛋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胃肠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后腹胀程度等级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腹胀 0 级率为 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0%;腹胀Ⅱ级率为 1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需人为行营养干预,以改善营养状态,促使胃肠功能恢复 [5],肠外营养补充法是较好的干预手段,且多以脂肪乳补充为主 [6]。
静脉营养中所用的脂肪乳主要是由红花油与大豆制成,含有人体必备的不饱和脂肪酸,其是由14~20 个碳原子组成碳链,被称为长链脂肪酸;中长链脂肪乳是由 8~12 个碳原子为碳链的中链脂肪酸与甘油脂化合成。无论是哪种脂肪乳作用于人体后,均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后被氧化、利用, 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析原因为,中长链脂肪乳更符合正氮平衡,可促进蛋白合成,且中长链脂肪乳含有 8~12 个碳原子饱和脂肪酸,相对而言分子质量小,有着较高的溶解度,易水解,并较少与白蛋白结合,半衰期明显长于长链脂肪乳,不会在肝脏组织中沉积,也不会依赖肉毒碱转移,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并迅速、多样地提供营养,继而改善营养状态 [8]。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腹胀程度Ⅱ级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长链脂肪乳可促进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优于长链脂肪乳。
综上所述,中长链脂肪乳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可提高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缩短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以及降低腹胀程度,效果优于长链脂肪乳。
参考文献
[1]蒋奕,孟庆洋,谈善军,等 . 口服营养补充对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后体重和生活质量等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9,27(5):271-275.
[2]杨鑫,朱明炜,修典荣,等 . 口服营养补充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0,23(6): 566-571.
[3]李玉芹,李峰,栾晓嵘 . 胃癌根治术后肠外营养加用结构性脂肪乳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22(2): 146-148.
[4]王蔚文 .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400-1402.
[5]陈氏秋,袁红霞 . 结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治疗进展 [J]. 饮食保健,2019,6(2):296-297.
[6]王鲲,张慧慧,时方圆,等 . 含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8):885-888.
[7]杜利君,邢晏,张兵,等 . 中长链脂肪乳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血清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1):49-52.
[8]李小伟 .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1): 75-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