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19 16:26: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 例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33%(22/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 Neer 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IL)-2、IL-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 Neer 评分,以及降低疼痛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推拿手
法治疗。

【关键词】 针刺;推拿手法;肩关节周围炎;Neer 评分;炎性因子

0  引言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随肩关节活动受限 [1]。临床一般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关节腔封闭疗法、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但整体疗效欠佳[2]。中医学将肩关节周围炎归属于“五十 肩”“漏肩风”“肩痹症”等范畴,针刺、推拿是治疗痹症的主要方法 [3]。本文观察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1 月至 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肩关节周围炎(ZYYXH/ T378-2012)》中关于肩关节周围炎的标准 [4];均在疾病发病疼痛期;无全身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者。排除标准:既往有关节外伤史者;严重骨质疏松者; 肿瘤骨转移者;有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号: 170824)。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女 18 例,男 12 例;年龄40~70 岁,平均(59.81±5.96)岁;病程 1~12 个月, 平均(5.89±1.24)个月。观察组:女20 例,男10 例; 年龄 40~70 岁,平均(60.13±6.02)岁;病程 1~12 个月,平均(6.04±1.2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 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平时肩部防寒保暖,适度肩关节锻炼。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患侧用摇法、一指弹法,对肩前部、上臂内侧至肘部桡骨进行手法操作。肩上举扳法:患者坐位,患侧手搭在操作者肩部,医者抱住患者肩部,缓慢站起并伸展手臂, 抬起患肢。肩内收、后伸扳法:患者坐位,由医者握住患肩,做肘部内收扳动;医者扶住患者肩部, 另一只手握住腕部向后扳动,做屈肘活动;肩外展扳法:仰卧位,一手按住患肩,另一只手握住肘部行向外牵拉扳动,做旋内外动作。每次推拿手法时长 15~20 min,1 次 /d,连续 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取患侧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及曲池穴,选0.25×40 mm 针,直刺至肌层深处,得气后提至肌层浅层,并沿经脉顺行斜刺约 45°,再次得气后提至肌层浅层, 沿经脉逆行斜刺 45°,得气后提至肌层浅层后再直刺肌层深处,留针 20 min。每 2 日 1 次,共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5]。治愈:肩关节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显效: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度增加,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 70 分;有效:肩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度增加,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 60~69 分; 无效: 关节疼痛、活动未改善,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不足 60分。总有效率 =(治愈 +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采用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 [6],量表总分 100 分,分为疼痛(35 分)、功能(30 分)、运动限制(25 分)及解剖复位(10 分),分值越高,肩关节活动功能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7],总分0~10 分, 评分越高,疼痛越明显。(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 水平、IL-1β 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肩关节 Neer 评分和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 Neer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IL-2、IL-1β 和TNF-α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IL-2、IL-1β 和 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病情发展,疼痛逐渐累及上肢或颈部,甚至会造成关节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永久性功能障碍 [8]。推拿是中医治疗痹症的主要方法,能解除关节粘连,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代谢物质的释放,以此松解关节粘连,滑利关节,恢复肩关节活动 [9]。针刺疗法选用患侧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及曲池穴,可起到舒经通络、活血镇痛的作用,并能松解肌肉粘连,以此减轻疼痛程度,达到治疗筋痹的作用 [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肩关节 Ne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推拿手法能够松解关节粘连、滑利关节, 恢复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采用针刺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两种方法联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是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大量炎性物质的释放及浸润,导致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损伤, 诱发肩关节炎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IL-2、IL-1β 和 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能恢复关节功能可能与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 Neer 评分, 以及降低疼痛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

参考文献

[1]冯闪闪,张勇,傅立新,等 . 筋骨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评价的随机对照研究 [J]. 针灸临床杂志,2018, 34(5):34-38.
[2]金洁,王艳,宫双,等.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2018,34(3):81-84.
[3]吴毅明,周艳丽,杨云涛,等 . 透灸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 [J]. 中医学报,2017,32(5):888-890.
[4]中华中医药学会 . 肩关节周围炎(ZYYXH/T378-2012)[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73-75.
[5]汪强,贾杰 . 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估量表的改良与临床应用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4):424-428.
[6]于荷馨,李保龙,张杰 . 温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2): 111-116.
[7]吴薇薇,李莹莹,石莉 . “手六针”针灸方案对肩周炎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J]. 针灸临床杂志,2019,35(12):26-29.
[8]王雷,付晓芳,李无阴,等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观察 [J]. 中医药导报,2018,24(18): 93-96.
[9]李海馨,皮敏,黄达坤 . 浮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的Meta 分析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21- 526.
[10]袁三英,张明顺,向开维,等 . 针刺肾关穴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贵州医药,2018,42(3):3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