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74 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7 例。对照组给予 Twin-block 咬合板治疗,观察组给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关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张口度和关节功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59%,与对照组的 89.1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6 个月后,两组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张口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6 个月后,两组 Helkimo 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可降低 VAS 评分,提高张口度,优于 Twin-block 咬合板治疗效果。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稳定型咬合板;疼痛;张口度;Helkimo 指数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临床口腔科常见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疼痛、张口受限及关节弹响, 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1]。目前,咬合板疗法是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主要手段,其中Twin-block 咬合板属于功能性矫治器,在改善或消除关节弾响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减轻疼痛、增大张口度方面疗效欠佳 [2]。稳定型又称为平板型咬合板,具有稳定口颌系统状态的作用 [3]。本文观察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本院收治的 74 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口腔检查、X 线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伴有明显张口受限、关节疼痛等表现。排除标准:颞下颌关节伴有骨质病变、关节强直、骨折、感染者;近期接受药物注射、手术治疗者;依从性差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 例。对照组男 10 例,女 27 例;年龄 18~62 岁, 平均(32.17±6.03) 岁; 病程 4 个月至 5 年, 平均(2.44±1.00)年;颌关节紊乱类型:可复性前 移位 8 例,不可复性前移位 29 例;发病位置:左侧 19 例,右侧 16 例,双侧 2 例。观察组男 11 例, 女 26; 年龄 18~64 岁, 平均(33.24±6.67) 岁; 病程 6 个月至 5 年,平均(2.61±1.05)年;颌关节紊乱类型:可复性前移位 9 例,不可复性前移位28 例;发病位置:左侧18 例,右侧15 例,双侧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 Twin-block 咬合板治疗, 于患者初次就诊时取其上下颌牙列印模、正中牙咬合记录,制作Twin-block 咬合板,将咬合板后牙区垫高 3 mm,功能斜面需保持 70°。观察组给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于患者初次就诊时取其上下颌牙列印模、正中牙咬合记录,制作稳定型咬合板,咬合板厚度 3 mm。两组均于 2 周后复诊,指导患者夜间佩戴咬合板,10~12 h/d,持续 6 个月。复诊1 次 / 月,每次复诊观察咬合关系及关节症状变化, 将咬合高点进行合理调整。检查、治疗、复诊、咬合板调整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咬合板制作均由同一名技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疗效。佩戴 6 个月后,根据口腔检查、X 线片检查结果及患者临床症状评价疗效。显效:颞下颌关节疼痛消失,张口度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获取稳定咬合位;有效:颞下颌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张口度及咀嚼功能明显好转,咬合位基本稳定;无效:颞下颌关节疼痛未减轻,张口度及咀嚼功能未好转,咬合位不稳定。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100%。(2)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6 个月后关节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总分 0~10 分,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6 个月后张口度,即患者张口最大时上下颌中切牙切缘间的垂直距离。(4)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6 个月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水平,采用 Helkimo 指数评价,包括有无关节功能障碍、下颌边缘运动指数、关节疼痛、肌肉疼痛、下颌运动痛 5 项,总分 0~25 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4.59%, 与对照组的 89.19% 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 VAS 评分和张口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 VAS 评分和张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 6 个月后, 两组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张口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Helkimo 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6 个月后,两组 Helkimo 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颌面部常见疾病,其发病与神经肌肉、生物力学、情绪压力、激素等密切相关[4]。颞下颌关节紊乱治疗主要以消除关节疼痛,改善张口度,减轻不良负荷,恢复关节及咀嚼正常功能为目的。
Twin-block 咬合板基本原理与再定位咬合板类似,在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张口度方面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 [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6 个月后,观察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张口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稳定型咬合板通常做在上颌, 不仅可分离上下颌牙,还能覆盖全牙列,形成平滑咬合面,促使咬合板颌面与下颌牙实现均匀点状接触,阻断异常牙合干扰,并减少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受力程度,从而改善张口受限症状 [6]。同时,稳定型咬合板在生物力学上能使髁突前下移位,增加颞下颌关节间隙,松弛关节盘,从而减轻关节腔内压力,缓解关节疼痛症状;且还可调整咬合,稳定颞下颌关节肌,改善张口度,减轻关节疼痛程度[7-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 Helkimo 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咬合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疗效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相当。
综上所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可降低 VAS 评分,提高张口度水平,优于Twin-block 咬合板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艳红,王朝君,刘凡,等 . 温针灸结合中药熏蒸对风寒瘀阻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 Fricton 指数、最大张口度、生活质量的影响 [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0):2189-2193.
[2]胡欣欣,朱耀旻,何柳婷,等 . 改良 Twin-block 治疗非生长发育期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骨性变化 [J]. 口腔医学研究, 2017,33(5):550-553.
[3]冯瑶,迪丽努尔·阿吉,张蕾,等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咬合板治疗前后的动态咬合分析 [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12):1186-1188.
[4]List T,Jensen RH.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Old ideas and newconcepts[J]. Cephalalgia,2017,37(7):692-704.
[5]张颖,符策广,卢锦芬,等 . 两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J]. 口腔医学研究,2018,34(3): 294-297.
[6]黄淑琼,顾颖,邱宁宁,等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J].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37(4):449-451.
[7]白露,张丽丽,吴琳 . 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影响 [J].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8]赵晓燕,李英 . 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和弹响的治疗进展 [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9,17(6):362- 3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