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比较经腹入路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 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58例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9 例。对照组行经腹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T 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CD3+ 和 CD4+/CD8+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45%,低于对照组的 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腹腔入路肾部分切除术治疗 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可缩短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经腹入路治疗效果。
【关键词】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T1a 期;肾细胞癌;T 细胞亚群;并发症
0 引言
肾细胞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手术治疗以肾部分切除术为主 [1-2]。以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以经腹入路为主, 已知经后腹腔入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3]。本文比较经腹入路与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 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58例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术前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单发肿瘤,具备手术指征;对侧肾功能正常;初次就诊, 未行放化疗治疗。排除标准:肝功能异常者;慢性肾衰竭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者;合并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9 例。对照组男 17 例,女 12 例; 年龄 38~70 岁, 平均(59.3±3.1) 岁; 左侧15 例, 右侧 14 例; 肿瘤直径:1.8~3.5 cm, 平均(2.6±0.3)cm;肿瘤位置:肾上极 9 例,肾中部10 例, 肾下极 10 例。观察组男 16 例, 女 13 例; 年龄 39~70 岁,平均(59.5±3.0)岁;左侧 16 例, 右侧 13 例; 肿瘤直径:1.8~3.8 cm, 平均(2.7± 0.4)cm;肿瘤位置:肾上极 10 例,肾中部 11 例,肾下极 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经腹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于腋中线髂嵴上方作一切口,分离肌层及腰背筋膜,于腹膜后腔置入水囊扩充腹膜间隙,将水囊取出后置入10 mm Trocar,建立人工气腹,维持压力 14 mmHg(1 mmHg=0.133 kPa), 于腋前线第 10 肋缘下、腋后线第 12 肋缘下进行穿刺,分别放置 10 mm、5 mm Trocar,游离肾周组织,充分暴露肿瘤组织, 血管夹夹闭肾动脉,肾脏实质颜色变浅后使用冷刀沿肿瘤周围 5 mm 处进行切除,打开血管夹,恢复肾脏血供,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将手术器械撤出, 进行引流、缝合。
观察组行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于腋后线十二肋缘下作一穿刺孔,直径 2 cm,置入腔镜,血管钳分离腰背筋膜后置入水囊,扩张腹膜间隙,再于腋中线髂嵴上方、腋前线肋缘下以及腋前线平髂棘处分别进行穿刺,置入套管针,清除腹膜后脂肪,切开肾周筋膜,超声锐性分离粘连,暴露肾脏肿瘤,超声刀钝性分离肾门脂肪组织,充分游离肾动脉,血管夹夹闭肾动脉,使用超声刀于肾脏肿瘤边缘实施切割,双极电凝止血,打开血管夹,恢复肾脏血供,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将手术器械撤出,进行引流、缝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采集患者肘静脉血 4 mL,抗凝后使用流式细胞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型号 CytoFLEX) 检测 CD3+、CD4+、CD8+ T 细胞水平,并计算 CD4+/ CD8+。(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手术前后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 两组 CD3+、CD4+/CD8+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 CD3+、CD4+/ CD8+ 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45%,低于对照组的 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 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的常用术式,可较好的分离肾脏组织,彻底清除肿瘤组织,临床疗效明显 [4-5]。
肾部分切除术入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经过侧腹腔,另一种不经过腹腔 [6]。已知后腹腔入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影响更小 [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经后腹腔入路无需切开腹膜,可于腹膜后间隙建立手术通道,在相对封闭的腹腔环境中完成手术操作,从而减轻手术操作对患者腹腔内环境造成的影响 [8]。已知应激反应与手术时间、创伤大小等均有一定关联,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发挥吞噬作用的同时分泌大量炎性递质,手术创伤会增加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 [9]。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两组 CD3+、CD4+/CD8+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后腹腔入路可经腹膜间隙进行操作,其进入手术区域的难度较经腹小,需要分离的组织较少,对脏器造成的干扰较小,手术创伤相对较轻,加上手术操作空间相对密闭,引流物局限于后腹腔,可有效避免引流物对腹腔造成污染及肿瘤腹壁种植 [10]。
综上所述,经后腹腔入路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 期肾细胞癌患者可缩短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 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经腹入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海捷,吴大鹏,朱国栋,等 .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治疗局限性肾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比较 [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6,21(3):182-186.
[2]张向凯,邵晋凯,问晓东 .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细胞癌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J]. 中国民间疗法, 2018,26(12):76-78.
[3]郑航,李长建,李军,等 .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联合过继免疫疗法应用于肾癌的疗效分析 [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6,13(4):95-97.
[4]葛光炬,丁国庆,赵伟平,等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门部肿瘤 22 例临床观察 [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98(30):2438-2440.
[5]马宏,朱刚,刘圣杰,等 . 完全不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 30(10):879-882.
[6]刘青林,陈建森.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 期肾细胞癌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3):36-38.
[7]Bansal RK,Simon T,Antonio F,et al. 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 during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Results from Canadian Kidney Cancer information system(CKCis) collaborative[J]. Can Urol Assoc J,2017,11(6):182-187.
[8]王家伟,陈弋生,姚友生,等 .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 [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8,38(4):544- 547.
[9]杨旭凯,王养民,王施广,等 . 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肾部分切除 21 例疗效分析 [J]. 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3): 1863-1866.
[10]吴肖冰,张古田,张帆,等 . 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孤立肾肾癌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J]. 中华外科杂志,2016,54(10): 746-7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