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该院收治的 113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复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显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 75.44%(43/57),高于对照组的 55.36%(3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26%(3/57),低于对照组的 17.86%(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提高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背侧入路手术治疗。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背侧入路;腕关节功能;骨折复位;并发症
0 引言
桡骨远端位于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背侧及掌侧入路是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 [1-2]。桡侧腕屈肌入路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背侧入路可于直视下解剖复位,但会破坏背侧软组织的连续性, 影响血供,目前临床尚未统一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入路方式 [3]。本文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113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 [4], 经医生查体及X 线、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临床资料完整;可配合随访者。排除标准:伴神经损伤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存在桡骨远端骨折者;沟通、认知功能障碍者。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男 27 例, 女 29 例; 年龄 27~71 岁, 平均(48.71±10.79) 岁; 骨折 AO 分型:B 型 31 例, C 型 25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17 例,跌倒 11 例, 其他 28 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 h 至 7 d,平均(3.47±1.14)d。观察组男 29 例,女 28 例;年龄26~73 岁,平均(48.93±10.84)岁;骨折 AO 分型: B 型 31 例,C 型 26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19 例,跌倒11 例,其他27 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 h 至7 d, 平均(3.51±1.1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手术治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沿 Lister 结节作切口,远端跨过桡腕关节线,止于第二掌腕关节基底部近端 1 cm 处;近端沿桡骨干延伸 3~4 cm。经第三指伸肌间隙底部显露中柱,沿拇长伸肌肌腱切断伸肌支持带,游离、保护该肌腱;“V”形切开支持带远端,沿骨膜下剥离第二指伸肌间室显露桡骨远端的背侧面,直视下牵引骨折块,将骨折端复位, 以克氏针临时固定,随后置入加压接骨板固定,透视复位满意,且螺钉、钢板位置无误后,拔除克氏针,对切口进行冲洗、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
观察组采用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前臂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间作 5~7 cm 切口、延长至腕横纹,皮肤切开后,游离皮瓣,注意保护桡动脉及正中神经,钝性分离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暴露旋前方肌,于桡侧肌肉起点处切断旋前方肌并将其翻向尺侧、暴露骨折端,骨折复位、接骨板固定及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 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显露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 术后 3 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采用 Gartland-Werley 腕关节评分评定 [5],包括主观评价(0~6 分)、残余畸形(0~3 分)、客观评价(0~5 分)及并发症(0~5 分)。其中,优:0~2 分,良: 3~8 分,可:9~20,差:≥ 21 分。(3)术前、术后3 个月,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效果。X 线检查掌倾角、桡骨高度及尺偏角。(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显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 75.44%(43/57), 高于对照组的 55.36%(31/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骨折复位效果比较 术前,两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有所恢复,且观察组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肌腱损伤 4 例,正中神经损伤 2 例,桡动脉损伤 3 例,切口感染 1 例;观察组发生肌腱损伤 2 例,桡动脉损伤 1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26%(3/57), 低于对照组的 17.86%(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1,P=0.036)。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多发于桡骨远端 2~3 cm,常伴有腕关节损伤,患肢腕部有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6-7]。掌侧骨皮质较厚,骨折后常可找到有利于复位的解剖标志, 方便复位,同时避免对背侧伸肌腱的干扰,降低拇长伸肌腱断裂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显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 观察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背侧入路切口处于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之间,位置表浅,但骨面突起较多,不利于金属接骨板放置,易对伸肌鞘管及拇长伸肌腱造成破坏,不利于术后恢复;且背侧入路钢板表面欠缺软组织覆盖,随时间推移,钢板、螺钉等会与拇长伸肌腱不断摩擦,增高肌腱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8-9]。经桡侧腕屈肌入路简单,可快速到达骨折端,且骨面平坦有利于放置金属接骨板, 不仅可避免剥离背侧软组织,保留血供,钢板表面还有旋前方肌覆盖,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10-11]。
综上所述,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提高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背侧入路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袁毅,罗兵,杨然,等 . 腕桡侧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5 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2): 64-67.
[2]顾健,马木提江·买买提 . 掌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12(21):3197-3198.
[3]王新武,罗元标,林宗锦,等 . 不同掌侧入路在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的比较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11):1143-1146.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 实用骨科学 [M]. 3 版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5-46.
[5]倪博文,肖红强,陈康 . 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 C 型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术疗效的影响 [J]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5):370-373.
[6]李夏,王秋根 .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1):23-25.
[7]石勇 . 掌侧扩大桡侧腕屈肌入路治疗 C3 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14(5):56- 58.
[8]朱新雷 . 比较掌侧和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4): 61-63.
[9]虞俊波,杨洋,刘佳佳,等 . 2 种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J]. 中国伤残医学,2021,29(6): 21-22.
[10]张屹,杨拓,李辉,等 . 掌侧与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的 Meta 分析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18(22):3560-3566.
[11]王峰,罗艳霞 . 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右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J]. 河北医学,2019,25(4): 648-6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