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0 16:06: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102 例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1  例。对照组行常规种植修复治疗,观察组行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修复优良率、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牙齿功能评分、红色美学指数评分和种植体稳定系数。结果:观察组修复优良率为  84.31%(43/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6.67%(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观察组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和发音功能等牙齿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色美学指数评分和种植体稳定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可提高修复优良率、牙齿功能评分、红色美学指数评分和        种植体稳定系数,其效果优于常规种植修复治疗。

【关键词】 口腔正畸;种植修复;牙列缺损;错牙合畸形;牙齿功能;红色美学指数;种植体稳定系数

0  引言

错牙合是不正常的咬合关系,前牙牙列缺损伴错   牙合畸形会对牙齿咀嚼功能、辅助发音、美观等造成 严重影响,需尽早修复 [1]。单纯种植修复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修复效果有限,难以满足患者美观需求。口腔正畸指通过口腔技术修整牙齿形态异常、排列不齐,使牙齿保持平衡、稳定、美观。本文观察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 畸形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102 例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口腔科学》中前牙缺失诊断标准 [2],同时伴邻牙移位、牙齿倾斜、牙列不齐等错牙合畸形;近 3 个月无矫正或种植史;无口腔其他疾病。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伴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存在颌面部外伤及手术史者;合并认知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1 例。观察组男 30 例, 女 21 例;年龄 23~56 岁,平均(39.52±5.59)岁; 安氏错牙合分类:I 类 15 例,II 类 24 例,III 类 12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24 例;年龄 20~58 岁,平均(39.38±5.63)岁;安氏错牙合分类:Ⅰ类 17 例, Ⅱ类 22 例, Ⅲ类 12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面形、牙弓形状、残留牙等口腔检查,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 设计、制作修复模型,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修复方案。

对照组行常规种植修复治疗。消毒铺巾,术区用碧兰麻进行局麻,明确植入点,在沿牙槽嵴顶作“L”型或“H”型切口,剥离骨膜显露骨面,选择合适种植体植入,种植体长度较原牙根长 2 mm,扭矩为 30 N·cm,依据牙槽骨的骨量选择相应系列的钻头进行钻孔,用 0.9% 氯化钠溶液冲洗创面, 植入螺丝,缝合牙龈组织瓣,关闭创面。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并于术后 7~10 d 拆线。

观察组种植修复前行口腔正畸治疗。首先记录并制取好模型,拍摄头颅全景和正侧头像,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处方。以方丝弓矫治器对倾斜牙、错位牙等进行矫正,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约 6 个月后待正畸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摘掉固定托槽并根据患者缺失牙进行种植修复,修复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修复优良率,参照《口腔修复学》中标准评估 [3]。优:种植体牢固, 无松动,牙列整齐,X 线检查见种植体垂直向骨吸收在 0.2 mm 内,且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良:种植体未见松动,牙列整齐,种植体垂直向骨吸收在 0.4 mm 内,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透射影;可:种植体周围可见小范围透射影,种植体垂向骨吸收在0.5 mm 内,患者术后无不适;差:种植体周围可见大范围透射影,种植体松动,且术后有明显不适。(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牙齿功能评分。根据吞咽、咀嚼、发音功能进行评估 [4],每项1~4 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3)比较两组术后 3 个月美学效果评分和种植体稳定系数。参照红色美学指数评分(PES)评估[5],量表包括7 个条目, 各条目按差、一般、最好记 0、1、2 分,总分 14 分, 得分越高美学效果越好。采用瑞典 Osstell 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根据共振频率值判定,数值越大稳定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修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修复优良率为 84.31%(43/5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6.67%(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牙齿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和发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和发音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术后 3 个月美学指数评分和种植体稳定系数比较 观察组 PES 评分和 ISQ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因邻牙发生移位,引起牙合牙伸长,造成种植修复后咬合力过大或 咬合失衡,引起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出现创伤性吸收现象,导致种植体松动或种植失败 [6]。种植修复前予以口腔正畸,通过方丝矫治器对牙齿产生的强效控制力,可使直立倾斜牙、错位牙、压低伸长牙等得到矫正,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优良植入条件,并使患者口颌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 根本性解除上下牙咬合异常问题。口腔正畸可合理调整余留牙位置及角度,缩小种植体与邻牙间隙, 将错位牙齿排列整齐,去除病理因素,使反牙合及前牙深覆牙合得到纠正,建立正常生理排列,既维持了修复体的稳定性,也提高了美观性 [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8],提示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可 取得显著修复效果。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可引 起吞咽功能障碍,并影响舌齿音、唇齿音的发音、咀嚼功能。种植修复前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可根本性解决影响修复效果的病理性因素,使牙周组织得到保护,纠正牙齿错位关系,恢复前牙覆盖与覆牙合 完整及正常咬合关系,促进牙齿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 3 个月,观察组咀嚼、吞咽、发音功能等牙齿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口腔正畸可使牙列排列整齐,消除牙间隙,解除错牙拥挤,使尖窝咬合关系得到纠正,最大限度恢复牙齿功能。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术后 3 个月PES 评分和 ISQ 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可发挥协同作用,建立了牙正常生理排列,显著提高了修复体稳定性及美学效果。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可提高修复优良率、牙齿功能评分、红色美学指数评分和种植体稳定系数,其效果优于常规种植修复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军 . 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对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的疗效分析 [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37(5):342-344.
[2]张志愿 . 口腔科学 [M]. 8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81.
[3]巢永烈 . 口腔修复学 [M]. 2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25.
[4]刘玉伟 . 正畸 - 修复联合治疗上颌前牙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效果观察 [J].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5(24): 52-53.
[5]刘钰宇 . 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非功能修复的美学效果评价 [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6,30(2):109-111.
[6]赵国廷,李伟,姚毅章 . 种植修复与固定桥修复在前牙单个缺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 海南医学,2016,27(11): 1863-1864.
[7]王冠超,孙强,马鹏华,等 . 口腔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治疗成人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的疗效观察 [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35(12):748-751.
[8]王涛 . 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疗效观察 [J]. 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4):1692-16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7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