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垂直体位联合侧卧位在足月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02 10:34: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垂直体位联合侧卧位在足月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产科待产的 60 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分娩,观察组采用垂直体位联合侧卧位分娩,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第二产程时间、产后 2 h 出血量、疼痛程度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 2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娩出胎儿 30 min 后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 0,低于对照组的 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体位联合侧卧位应用于足月初产妇分娩中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产后 2 h 出血量、娩出胎儿 30 min 后视觉模拟评分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效果优于传统体位分娩。

【关键词】 初产妇;垂直体位;侧卧位;自然分娩;疼痛评分;新生儿不良结局

0  引言

相较剖宫产,自然分娩风险更小,恢复更快, 且由于阴道挤压,更能促进胎儿脑部血液流动,刺激大脑发育,更早建立免疫系统,使胎儿更健康的成长 [1]。传统分娩体位为仰卧位,有助于助产士观察分娩情况,但体位压迫宫腔供血血管,减少子宫胎盘供血,导致产程延长,增加分娩风险 [2]。自由体位可增加骨盆径线和空间,利用胎儿重力作用促进自然分娩;而侧卧位能够及时调整胎头位置,有效保护会阴,减轻会阴损伤程度 [3]。本文观察垂直体位联合侧卧位在足月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于本院产科待产的 60 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足月单胎头位;自然临产,符合阴道分娩特征;骨盆内外径线测量无异常。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及妊娠期并发症;既往有子宫手术史;胎儿发育缺陷;产妇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 重要脏器功能缺失。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 审批文号:2017 审(10)号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 年龄 20~36 岁, 平均(27.42±2.37) 岁; 孕周 37~42 周,平均(38.73±1.09)周;体质量指数20.35~28.12  kg/m2, 平均(24.34±1.21)kg/m2。观察组:年龄 20~35 岁,平均(27.13±2.25)岁;孕周 37~41 周,平均(38.59±1.12)周;体质量指数20.60~28.50 kg/m2, 平均(24.39±1.2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后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由护理人员为产妇演示分娩过程,讲解分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与产妇亲切交流缓解产妇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减少负性情绪对分娩的影响; 分娩过程中,连续胎心监护,密切注意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分娩时采取传统体位,即第一产程以平卧位或侧卧位在床上待产,第二产程采用膀胱截石位,将腿架放于床缘两侧,产妇双腿屈膝  90°放于腿架上,调整腿架高度,并在腿下垫胶垫,保证产妇舒适,由助产护士指导产妇屏气方法,宫缩时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以增加腹压,排便样向下用力,持续9 s,换气后重复3 次, 每次出现宫缩时进行屏住呼吸、用力,宫缩停止期间休息,如自然分娩无法继续进行,需根据产妇情况判断是否行剖宫产。

观察组第一产程采取垂直体位,第二产程采取侧卧位。(1)站立位:产妇可借助墙体或依附家属站立,或在助产士的搀扶下缓慢走动;(2)半坐位:在产妇感受到站立疲劳后取半坐位,可在助产士协助下坐于分娩球,通过左右晃动放松;(3) 蹲位:指导产妇先分开双脚,再缓慢蹲下。以上体位根据产妇舒适度随时变换,在产妇入产房临近分娩(第二产程)时,调整体位为侧卧位,指导产妇屏气用力,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分娩结局,包括自然分娩率、器械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2)比较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 2 h 出血量。(3)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新生儿娩出后 30 min 评价,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产妇疼痛程度 [4],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极度疼痛,评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4)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器械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 2 h 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 2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 VAS 评分为(3.91±0.42)分,低于对照组的(6.07±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21,P=0.000)。

2.4  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 0,低于对照组的 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初产妇由于无生育经验,在临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不利于自然分娩的进行 [4]。传统仰卧位在临床产科助产中应用广泛,该体位方便医师掌握产程情况、观察胎儿及监听胎心等,但会增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导致子宫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持续性宫缩乏力,引起胎儿窘迫,对产妇和新生儿十分不利 [5]。

自由体位指产妇在分娩期间根据自身意愿调整舒适体位,采用站立位、半坐位、蹲位等垂直体位, 充分利用重力作用,促进宫口扩张,使胎先露下降, 有利于缩短产程,但易造成阴道损伤,故在产妇分娩时应调整为侧卧位 [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产后 2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VAS 评分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指导产妇行站立位、半坐位、蹲位等垂直体位,由产妇根据舒适程度选择适合自身的自由体位,可减轻产妇的不适感,利于分娩顺利进行 [7-8]。且垂直体位由于重力可促进胎头下降,从而持续扩张宫颈,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此外,产妇在缓慢走动时,其体重由双腿交替承受,骨盆径线发生变化,使骨盆口扩大,从而减轻对胎头的挤压,有利于胎头下降。而侧卧位能够使会阴放松,保证产妇会阴完整度,同时由于重力的改变,能减轻腰骶部的疼痛 [9]。

综上所述,垂直体位联合侧卧位应用于足月初产妇分娩中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产后 2 h 出血量、娩出胎儿 30 min 后 VAS 评分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效果优于传统体位分娩。

参考文献

[1]石慧娟, 李科莲, 刘冬艳, 等 . 侧卧与跪趴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在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研究 [J]. 实用医学杂志, 2018,34(5):875-876.
[2]范利,赵新莉 . 两种不同分娩体位对足月单胎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4):83-85.
[3]王秀梅,李微,张晨 . 分娩球辅助自由体位分娩的优势 [J]. 中国综合临床,2017,33(5):458-461.
[4]王文仪,崔蕾,刘智慧 . 初产妇无痛分娩第二产程中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J]. 医学临床研究,2019, 36(2):288-290.
[5]陈江鸿,林佳静,张静,等 . 自由体位分娩与传统分娩方式在产程管理中的对比分析 [J]. 医学与哲学,2017,38(20): 25-27.
[6]王亚男,林嫦梅 .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车在第一产程晚期及第二产程的应用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4): 1860-1862.
[7]张梦琴,罗碧如 . 自由分娩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进展 [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11(3):22-25.
[8]杨小云 . 自由体位分娩结合分娩减痛法在初产顺产妇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8):1554- 1556.
[9]史红霞 . 自由体位分娩对自然临产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J]. 河南医学研究,2017,26(5):867-8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6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