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针对肿瘤患者的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赤峰市肿瘤医院送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与60例肿瘤患者血液样本,分别在不同时间段:0.5 h、1 h、2 h、4 h、8 h、24 h的血常规参数进行比较。并以0.5 h的检查结果作为基本数值进行参考。结果在20℃的室温下,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得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YT)、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MONO)、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BAS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常规数据与0.5 h时间段的血常规数据进行比对,差异较小,P>0.05;在20℃的室温下,对照组的血液标本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得知,WBC、NEYT、LYMPH、MONO、EO、BASO、RBC、HB、PLT等血常规数据与0.5 h时间段的血常规数据进行比对,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常规室温条件下对血液样本进行保存,肿瘤患者的血液样本与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液样本稳定性相同,但依然需要对部分参数的变化进行考虑,以便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
关键词:血液标本;血常规;放置时间
本文引用格式:刘彩玲.肿瘤患者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158-159.
0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得到患者的血常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患者的血常规数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确诊,因此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的确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关于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是否会对血常规的检查结果造成影响一直是一件保守争议的问题。本文就关于肿瘤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长时间放置并且对不同时间段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赤峰市肿瘤医院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5~69岁,平均(59.24±8.64)岁。同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2~65岁,平均(54.18±9.32)岁,对比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
纳入标准:两组人员均无其他疾病。
排除标准:不愿接受研究的人群;两组人员均对本次研究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标本采集
选用抗凝真空管对静脉血液进行采集,采集量为2 mL,血液采集完毕后进行3~5次的颠倒,使血液充分混匀[1]。
1.3方法
将采集后的血液存放在20℃的室温下,并分别在0.5 h、1 h、2 h、4 h、8 h、24 h几个时段中进行血常规检查,并且两组在0.5 h时段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为基础标准进行对比观察[2]。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本次研究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段下的检查结果
在20℃的室温下,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得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YT)、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MONO)、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BAS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常规数据与0.5 h时间段的血常规数据进行比对,差异较小,P>0.05,见表1。
2.2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段的参数
在20℃的室温下,对照组的血液标本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得知,WBC、NEYT、LYMPH、MONO、EO、BASO、RBC、HB、PLT等血常规数据与0.5 h时间段的血常规数据进行比对,差异较小,P>0.05。
3讨论
在当前的临床诊断中,血常规作为常规体检的诊断项目深受患者与医师的重视,血常规的数据能够直观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反应,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3-5]。由于患者的血常规标本放置时间是否会对血常规检测参数造成影响,还未确定,因此,本文通过对肿瘤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标本进行对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6]。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20℃的室温下,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得知,WBC、NEYT、LYMPH、MONO、EO、BASO、RBC、HB、PLT等血常规数据与0.5 h时间段的血常规数据进行比对,差异较小,P>0.05[7];在20℃的室温下,对照组的血液标本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得知,WBC、NEYT、LYMPH、MONO、EO、BASO、RBC、HB、PLT等血常规数据与0.5 h时间段的血常规数据进行比对,差异较小,P>0.05。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20℃的室温下对血液标本进行保存,不会因为时间的差异而导致参数发生变化,根据欧文华[8]的研究指出,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在送检后2 h、4 h、8 h的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送检后及时检测的结果;但WBC、RBC、HB、RDW、MCH、NEU、MO、LY、MCV、PLT、MCHC、HCT在不同时点的检测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可能与新鲜血液加入抗凝管后,全血外环境和温度在24 h内未发生较大的变化,虽然细胞形态有一定的变化,但通常不会对WBC、PLT和RBC等的检测果造成影响。我们认为,血液标本的存放时间对血常规参数并无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在常规室温条件下对血液样本进行保存,肿瘤患者的血液样本与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液样本稳定性相同,但依然需要对部分参数的变化进行考虑,以便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
参考文献
[1]Petit M.Preanalytical influence of pneumatic tube delivery system on results of routine biochemistry and haematology analysis[J].Ann Biol Clin(Paris),2017,43(5):703-712.
[2]Schoen M,Braun T,Manava P,et al.Influence of scan time point and volume of intravenous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on blood-pool and liver SUVmax and SUVmean in[18F]FDG PET/CT[J].Nuklearmedizin,2018,57(2):50-55.
[3]张弘,路兴晓.临检室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0(2):72-74.
[4]卓淑发,李康生.血常规检验两种标本类型及静脉血不同检测时间结果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4):75-77.
[5]张志红.严重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6):93-95.
[6]李维.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152.
[7]杨杨.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和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93-95.
[8]欧文华.不同放置时间对静脉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10):55-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