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急性胃黏膜病变常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如不及时诊治,常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迅速鉴别与诊断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并使用合理中医药诊治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尤为重要。中医认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属于“胃脘痛”、“反胃”、“呕吐”、“便血”等范畴,与“血证”、“瘀证”等有关[1]。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分析,多由久病之后情志刺激、饮食不节、肝胃不和、脾胃损伤而致,分为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肝胃郁热、瘀血阻络等症型。
关键词:中医药;急性胃粘膜病变;研究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申阳,孔立.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141,149.
1急性胃粘膜病变
急性胃粘膜病变主要是由于应激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胃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糜烂、浅溃疡及出血为特征的病变,外在表现可能为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和明显的烧灼感、恶心和疼痛以及腹泻等症状,而起最显著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炎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感染、饮食不当、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药物、应激反应、蛋白过敏性胃炎等原因引起,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中医病因病机
对于急性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有了相对完善的认知,但是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来看,各大医家仍持有不同观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分析,该病多由情志刺激、饮食不节、肝胃不和、脾胃损伤导致,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肝胃郁热、瘀血阻络、胃阴亏虚等症型[2]。胃脘痛之病名最早追溯到《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3]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中医里急性胃粘膜病变属于“脾虚”、“胃虚”、“脾胃虚寒”、“胃脘痛”、“吐酸”、“反胃”、“呕吐”等范畴。
有学者认为急性胃粘膜病变主要是由于肝胃不和所致,肝具有疏泄的功效,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于内而无法疏泄,横逆而犯胃,故而出现不通则痛的情况。气机不合,肝胃气逆,气机阻滞于肠道而致此病;有学者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寒邪犯胃所致,腹部受寒气所侵,寒气郁结于肠胃之中,寒凝气滞,脾胃升降失和,中焦气滞,胃气上逆引起呕吐症状寒伤中阳、气机失调引起的;有学者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同时受到风寒影响,内伤脾胃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寒气侵入而伤阳气,气机受阻而脾阳不振,运化失调。
3辨病辩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正确辨证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胃肠道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优势。通过对各大医家辩证统计现主要将急性胃黏膜病变中医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胃阴亏虚五大症型[4]。
(1)肝胃不和
对于肝胃不和的患者采取疏肝理气疗法能够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能够达到理想的疗效。
(2)脾胃虚寒
由于该病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主要是由于外邪阻滞与胃部引起的。湿阻中焦引起的气机不畅,脾胃失养,导致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嗳气等症状的出现。因此可以采取散寒和胃的治疗原则,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3)湿热中阻
中医中有“治脾胃病勿忘湿邪”的理论,因藿香正气滴丸能够有效改善胃肠不适症患者的呕吐、胃肠不适以及泻下之症,此在治疗胃脘痛时需要采用化湿止痛、健脾和胃的治疗原则。
(4)瘀血阻络
自觉腹部胀满不适,但无腹部膨隆之证,心烦意乱,或傍晚自觉身热,并可伴有皮肤粗糙不润,手足干裂之证,治疗当以活血通络,逐瘀泻热。吕明强经中医辨证,认为患者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属于实证,治疗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为原则,所以方剂可选用失笑散合丹参汤剂加减,其中方药五灵脂、蒲黄及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功效,檀香与砂仁行气和胃,同时加减枳壳、木香及郁金增加理气功效,若有发热者增加黄连、栀子清热化湿。此方能化瘀、理气及行气,进而达到止痛,和胃功效[5]。
(5)胃阴亏虚
临床常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咽干口燥,心烦少寐,多因气郁化火而伤胃阴,胃失濡养,治以养阴宜胃,和中除满,代表方剂为麦门冬汤。
(6)针灸及其他治疗
周晓娟认为应根据《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辨证取穴[6]。胡芷君等人的研究中,急性胃痛多由于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所致,表现为上消化道的症状及不同程度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体液及电解质的丢失,以青年人多见。治疗方法主要为火针点刺至阳穴,毫针选取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随症加减。急性胃痛:(1)火针治疗。取穴:至阳。进行速刺法,浅刺不留针。(2)毫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配穴:寒邪客胃加胃俞、神阙;饮食伤胃加梁门、下脘;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血瘀停胃加膈俞、三阴交。进针深度1.0~1.5寸,补泻随证,留针30min,同时予以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给予针刺腧穴部位以温热刺激[7]。
4中医治疗现代药理研究
在於怀龙在实验采用小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不同组别小鼠胃粘膜损伤指数(小鼠胃组织SOD活性、MAD及PEG2含量),结果表明中药芡实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具有预防作用[8];杨永杰通过对小鼠分别预先给予生理盐水和丹参灌胃,后给与冷冻+束缚,结果表明丹参能增强胃粘液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该结果提示,丹参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与降低胃酸分泌、加强胃粘液屏障有关[9]。池义的研究中,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平溃散可预防实验性急性胃粘膜损伤,电针可通过影响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保护胃粘膜,预防实验性急性胃粘膜损伤[10]。
5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的研究进展方法多样,且治疗效果明显,相对于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少、方便、低廉等优点。同时,存在中医药治疗缺乏大样本的实验证据证实及机理方面的探索,治疗方法众多,无统一标准。找出机理明确、治疗费用低廉、治疗效果好的治疗手段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宋惠鸣.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炎研究进展[J].养生保健指南,2019,(39):201.
[2]陈伟良,伍振峰,邓中银,等.中医药在抗胃溃疡研究应用中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8):362-367.
[3]谢玉凡,汤明川.内经题答[M].重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7:51.
[4]陈伟良,伍振峰,邓中银,等.中医药在抗胃溃疡研究应用中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8):362-367.
[5]吕明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粘膜损伤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3):148+155.
[6]周晓娟.针灸治疗胃脘痛12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9):66-67.
[7]胡芷君,苏瑶,马聖凯,等.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胃痛经验[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8,7(03):104-106.
[8]於怀龙,怀晴晴,薛玲.中药芡实预防急性胃粘膜损伤药理作用的研究[J].药学研究,2013,32(06):326-327+329.
[9]杨永杰,王化河,王强.丹参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4(07):54-55.
[10]何池义.急性胃粘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01):68-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