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护理的发展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30 12:50: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文献调研及临床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中医护理的发展现状,从中医护理发展的政策背景、中医护理技术及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开展的现状、中医护理在小儿患者、老年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方式及治疗效果、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护理发展有政策大力支持、开展范围日益广泛、较西医有自己的治疗优势,解决中医护理人才培养问题是促进中医护理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方案;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徐莎,唐小玲,王蕾,等.中医护理的发展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74-75.

0引言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作用[1]。中医护理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操作流程,与西医护理相互补充,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和辩证施护为指导,与现代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相一致,在疾病的预防、慢病管理、保健、养生、治疗、康复领域的独特优势日益显现。本文就近年中医护理在临床中应用现状及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并探讨中医护理发展前景,以期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更加规范,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中医护理发展的政策背景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2],在1999年版基础上修定了内科急症、内科、外科等中医护理常规,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等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中医护理人员职责等,这是对中医护理进行规范的重要一步。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并先后制定了中风、脉促症、胃疡等52个中医护理方案,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3月、2015年9月分三批颁布试行,体现了国家对中医护理推进工作的引领作用,奠定了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的基础。2015年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开班,意味着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真正意义上推行了。中医是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大智慧,但是中医护理却是规范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国家对中医扶持力度加大,政策上倾斜,中医护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发展中医护理的黄金时期。

\

 
2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开展的现状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中医服务的基本手段。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每个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推行。中医护理技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青睐,在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1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在临床开展情况

自2006年国家中药管理局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修订了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院各科室基本都开展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但不同地区各医院中医护理操作实施情况不尽相同[4,5]。徐玮[6]调查了3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服务项目开展现状,中医护理服务总体开展率为81.2%,其中开展人数最多的前5项为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耳穴埋籽、学位按摩、艾灸,这五项技术操作简便,耗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也较多。张广清[7]调查了广东省27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显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率为98.8%,开展10项及10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的三级医院占77.8%,但缺乏专科中医护理技术的系统评价,二级医院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相对不足,在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贴敷疗法开展率最高,石蜡疗法开展率最低,针刺法中毫针疗法大部分由医生完成,水针疗法由护士操作,因中医护理技术范畴尚无统一定论,侵入性中医操作技术护士实施较少。周倩妹[4]等人研究2000-2012年国内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相关文献发现拔罐、穴位按摩、中药灌肠、耳穴埋豆等项目的开展率普遍较高,其在所调查地区中开展最高百分比情况分别为57.40%、71.10%、82.00%、89.30%。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中医护理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实施推广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家政策扶持及社会对中医的认可下中医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2.2中医护理技术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2.2.1中医护理技术在小儿患者中的应用


小儿脏腑功能较弱,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疬之气等外邪感染易引起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8]。中医在治疗小儿疾病中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根据大多数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在常规护理上予以中医外治等护理措施,能有效缩短患儿的退热及住院时间,其中中药灌肠[9]、中药贴敷[10]、中药药浴[11]简便易行,小儿易接受,效果显著。小儿腹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通过辩证分型,采用最优方式进行治疗。张晶晶[12]在临床小儿腹泻治疗中采用中医护理技术捏脊护理(能够疏通气血,促使肌肉松弛)、穴位按摩(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温阳散寒)、穴位敷贴(能够起到行气散寒、温中止痛等作用)及艾灸(能够在改善腹泻症状的同时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等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并提高治疗疗效。中医护理技术在小儿肺炎[13]、小儿厌食[14]、小儿排尿功能障碍[15]等都有应用,主要体现在中药外治中,小儿依从性差,采用中药外治疗法能使小儿更易接受,且中医治疗相对于西医治疗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较好。

2.2.2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且多脏器的慢性病并存,更适宜中医护理的调理与保健[16]。马春霞[17]、黄丽清[18]等人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老年便秘患者进行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埋籽、艾灸等,有效改善便秘症状、缩短排便时间、增加排便次数,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老年患者多有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关节疾病,运用刮痧、拔火罐、中药离子导入、熏洗法、贴敷法等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19-21]。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22]、支气管哮喘[23,24]中应用对能辅助控制血压、减轻哮喘症状。

2.2.3中医护理技术在孕产妇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在孕产妇中的应用相关报道较少,主要有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及湿热敷[25,26]。产妇产后耗气伤血,脾胃为后天之本。取脾胃两穴,以耳穴压之,有益气养血之功,津血同源,故可促进乳汁分泌,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是一种无创性技术操作,可以解除产妇的痛苦,可以使泌乳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减轻乳房胀痛,促进母乳喂养。耳穴压豆还用于止痛及改善尿潴留症状,湿热敷用于剖宫产术后腹胀促进肠功能恢复。我院采用大椎或耳尖放血针对口干、燥热不安等患者达到清热安胎的作用;应用揿针取双支沟、双巨虚穴针对大便干、便秘的患者达到通便的作用,实施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也成为我院中医护理的一张名片。

3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

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印发52个中医护理方案后,各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根据科室特点进行具体实施。在中医院等级评审中明确要求科室有专科的中医护理常规不少于3个,促进了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在增加,在高血压、心衰病、慢阻肺、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效果。

4中医护理人才培训现状与问题

中医护理的发展要与教育紧紧结合,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要环节。现如今影响中医护理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中医护理技术的实践是要靠中医理论来支撑,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同时还应精通中医理论体系[27]。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项目第一期培训班于2015年开班,规范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发展较晚,人才培养制度还不完善。中医护理人才培训主要关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相关辩证施护没有深入学习,或者对于辩证施护的要点讲解不深入,导致没有形成中医护理整体思维。虽然我国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给予了很多关注,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至今中医护理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中医护理的理论体系并不成熟[28]。中医人才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找到合适的培训方式,才能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

5小结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国务院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中医药支持政策发布实施,有国家政策支持,使中医发展阻力更小,回归中医药的本质与优势是中医发展契点。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中医护理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且中医护理在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离不开中医护理。但是目前我国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中医护理没有做出品牌、做出特色,部分中医操作技术如拔罐、刮痧等在美容院、养生馆中也常见,中医护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才培训是关键、科研是理论支持基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找准方向、找准定位是中医护理发展的关键。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24(1):1-5.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3]杨艳明,李靖,秦元梅,等.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难点及对策[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4):120-122.
[4]周倩妹,靳英辉,李文文,等.2000-2012年国内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文献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5-8.
[5]单玉香,唐凤平,袁锦波,等.中医护理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6,14(26):2772-2774.
[6]徐玮,王家兰,王艺璟,等.我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中医护理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8(4).
[7]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0-83.
[8]王佳.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6):123-124.
[9]岑善蓉.外感发热患儿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护理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6):123-124.
[10]黄向红.栀子桃仁泥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发热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8):159-161.
[11]谭春华.外感发热疾病患儿应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7):3891-3892.
[12]张晶晶.中医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运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0):255.
[13]林志红,王妍炜,陶晓歌,等.机械排痰联合中药肺俞穴离子导入护理小儿肺炎喘嗽75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5):34-36.
[14]刘黎玲.小儿推拿联合中医护理对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8,22(30):4329-4331.
[15]罗丽.中药热敷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小儿泌尿外科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9):142-144.
[16]曹洪欣,王乐,蔡秋杰,等.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优势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1,52(8):638-639.
[17]马春霞.中医护理技术在住院老年便秘患者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982-1983.
[18]黄丽清.中医护理措施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98-100.
[19]王延冰,肖丽娜.膝骨关节炎中医外治方法及其护理[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2):75-77.
[20]范卉.热疗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膝骨关节病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J].全科护理,2016,14(29):3070-3071.
[21]李颖芳,蔡娟.中医护理技术用于老年肩周炎疼痛的护理效果[J].光明中医,2017,32(15):2270-2272.
[22]周敏.中医护理措施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239-240.
[23]周敏,崔艳,霍凤娟,等.中医护理技术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5):155-156.
[24]李桂芳.中医护理技术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0):58-59.
[25]丁洁.中医护理技术在产科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5(4):359-361.
[26]石廷琪.中医护理技术在产科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5):359-361.
[27]刘志宏,刘香弟.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14-16.
[28]朱蓝玉,隋琬婷,刘兴山.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939-9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