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直线偏振光治疗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9 16:52: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对骨折术后疼痛患者采取直线偏振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40例参与本次研究,将其随机编号后按照奇偶排序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镇痛,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直线偏振光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VAS评分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止痛时间与消肿时间,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肿胀改善程度。结果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肿胀程度显著改善,其Ⅲ度肿胀占比最高,显著多于对照组,Ⅰ度肿胀最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完整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80.00%),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止痛时间与消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对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减轻其疼痛,加快病情康复,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直线偏振光;骨折手术;术后疼痛;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潘建功.直线偏振光治疗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119-120.

0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业与建筑业均得到快速发展进步,骨折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骨折可带来剧烈性疼痛,严重时导致患者肢体发生畸形甚至丧失肢体功能。对于骨折的治疗,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通常来说,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以持续剧烈疼痛、肢体肿胀、水肿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直接阻碍其病情的康复,因此,术后采取合理的镇痛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其病情转归有着重大意义[2]。直线偏振光近年来在医疗行业中应用比较广泛,最常见的途径就是用于疼痛治疗,为探究直线偏振光对骨折术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1年来收治的40例患者进行探究,现将研究详情做如下报道。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40例参与本次研究,将其随机编号后按照奇偶排序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7~43岁,平均(30.45±10.28)岁,骨折部位:8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致伤原因:10例车祸,2例高坠,6例摔伤,2例压伤。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8~45岁,平均(31.54±10.06)岁。骨折部位:12例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致伤原因:12例车祸,1例高坠,7例摔伤。两组上述一般资料经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开展。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骨折。②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均知情,自愿参与并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语言功能者,难以配合研究内容。②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镇痛,在此不做赘述,观察组其基础上采用直线偏振光进行疼痛治疗,本次研究治疗仪器选用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生产的Super Lizer HA-550点石直线偏光疼痛治疗仪,首先,选择2~3个敏感痛点,采用B型探头进行照射,对于伴剧烈疼痛者,应当加上星状神经节照射,将输出功率设置在60%~80%,选择间隙照射模式,开关间隔比例为2:3。每个疼痛部位照射时间设置为8 min。完成上述操作后,找到主要疼痛部位,采用C探头再次进行照射,输出功率设置在80%~100%,维持照射10 min,1次/d。连续治疗3 d为一疗程,完成一疗程后间隔1 d进行下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完成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

1.3观察标准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进行评估,患者肢体存在轻度肿胀,尚存在皮肤纹理,判定为Ⅰ度;患肢肿胀程度明显,皮肤纹理被撑平,未出现水疱,判定为Ⅱ度;患肢肿胀程度较严重,皮肤纹理消失、紧绷、触及较硬,判定为Ⅲ度[3-5]。

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患处疼痛、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患肢肿胀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改善2级及以上。有效:经治疗,患处疼痛、水肿等症状改善明显,患肢肿胀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改善1级以上。无效:经治疗,患处疼痛、水肿等症状无改善迹象甚至加重[6-8]。

记录两组患者消肿时间和止痛时间,采用VAS量表对其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数0~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明显[9]。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肢肿胀程度


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肿胀程度显著改善,其Ⅲ度肿胀占比最高,显著多于对照组,Ⅰ度肿胀最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治疗效果

经完整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80.00%),差异明显(P<0.05),见表2。

\
 

2.3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止痛时间与消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
 

3讨论

疼痛和肿胀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机体受到外界创伤时,可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骨折局部炎症细胞渗出,引发剧烈疼痛[10]。同时,手术本身属于入侵式操作,可导致淋巴管、血管破裂,引起血液与淋巴液的渗出,这些液体在组织间隙中间稽留后可逐渐形成局部肿胀。疼痛与肿胀等症状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将影响患者病情康复,严重时还可引起局部皮肤供血障碍,造成伤口皮缘坏死,增加感染风险。因此骨折术后应当及时处理患者疼痛和肿胀的症状。直线偏振光作为“无痛苦疗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关注,直线偏振光的适应证非常广泛,但目前以疼痛治疗用途最广。直线偏振光以碘灯为光源,采取人工制成薄膜作为偏振片,其允许某一矢量振动方向的光透过,而对与其垂直的振动的光则进行吸收,其能在600~1600 nm的人头透射窗口范畴之内将高达2200 mv的光波输出,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其对人体组织的作用有效深度可高达5 cm以上。

直线偏振光的主要医疗用途是治疗各类关节疼痛和亚急性慢性肌肉痛,其具有无污染危险、无损伤、无副作用及并发症、无痛苦等优势。本次研究对我院1年来收治的骨折术后疼痛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以探究直线偏振光的实际疗效,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完成第1个疗程后,其肢体肿胀程度便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更优(P<0.05),此外,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与疼痛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直线偏振光的对于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其患处疼痛与肿胀等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坤,梅继文,胡守力,等.PVP联合RFA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7,57(46):83-85.
[2]王博.皮瓣移位术修复小腿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及对患者预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6):744-746.
[3]龙建军,王玉龙,陈文生,等.“红外偏振光+疗法”治疗慢性疼痛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2):5-6.
[4]尹晓红,邓俊豪,武勰,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术后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8):964-972.
[5]王泰俊,樊新甫,杨礼跃,等.THA治疗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4):372-373.
[6]王云清,朱自强,王斌,等.靶区骨水泥强化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非全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7):706-708.
[7]张栋,鲁齐林,温海波,等.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5):501-503.
[8]王亭皓,王华民,张旭辉.髌骨内推法在治疗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的髌骨骨折术后髌周疼痛中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0):82-83.
[9]叶海啸.多模式镇痛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7):2377-2378.
[10]王倩,王萌斐,顾羊林.疼痛管理配合放松训练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2):3491-34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