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刺治疗继发性唾液腺肿大案1则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9 14:13: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干燥综合征(SS)的患者不断增加,其症状具有多样性特点,其中唾液腺损伤导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导致涎腺肿大,主要表现为双侧腮腺,少数延及双侧颌下腺。西医目前治疗该病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暂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且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易出现消化道疾病、骨质疏松甚则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SLE合并SS继发双侧腮腺、颌下腺肿大(右侧为著)患者,在口服小剂量激素(10mg/日)基础上联合针刺及点刺放血疗法,既加快了肿块的消退,又避免了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希望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继发性唾液腺肿大;针刺;点刺放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本文引用格式:牛志健,马学芹,魏瑞丰,等.针刺治疗继发性唾液腺肿大案1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172+175.

病例

王某,女,40岁,于2018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双侧下颌部及耳周红肿疼痛伴口干1月余。

现病史:患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20余年,继发干燥综合征4年,长期服用泼尼松片治疗,10 mg/日。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下颌部及耳周红肿疼痛,口干,于2018年11月1日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风湿科,查ANA(+),ds-DNA(+),抗SSA、SSB抗体(+),补体C30.78 g/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69×109/L,血沉40 mm/hr等异常,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欲予泼尼松片35 mg/日,患者畏惧激素副作用,遂入我门诊就诊。刻下症:双侧下颌部及耳周红肿疼痛,张口活动受限,口干,纳眠可,小便利,大便3-4日一行。查体:双侧下颌部及耳周有肿块,肿块以下颌角为中心,上至颧弓下缘,向下附着于下颌骨骨面,后至耳后乳突下,左侧约4 cm×2 cm,右侧约5 cm×3 cm,质地坚韧,压之疼痛,界限清楚,表面光滑,推之稍可移动,面部蝶形红斑,腹部、双下肢紫纹,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舌下络脉曲张,脉弦数。

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颐肿(阴虚燥热,痰瘀互结)治则:活血祛瘀消肿,清热化痰养阴。

治法:腧穴:双侧颊车、大迎、下关、翳风、合谷、偏历、外关、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太溪、足临泣、廉泉。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快速进针。颊车、翳风直刺8-10mm,大迎沿下颌骨斜刺向颊车、下关向下斜刺向颊车,均刺15-20mm;廉泉向舌根部斜刺,进针15-20mm;合谷、外关、偏历、足三里、上下巨虚、三阴交、太溪、足临泣直刺15-25mm,行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20min,隔日1次。治疗2次后,患者耳后肿块减小,疼痛、口干缓解。治疗4次后,下颌部及耳周肿块皆变小,质微变软,按之疼痛减轻。第五次来诊时因食用鱼虾等发物后出现红肿加重,予关冲、厉兑点刺放血,一周2次,共4次。治疗15次后,患者两耳周及左侧下颌部肿块全消,质软,右下颌部肿块明显减小,仍未全消,触之疼痛。治疗18次后,患者腮腺及颌下区红肿疼痛及口干症状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

 
2 分析与讨论

本案因狼疮合并干燥综合征继发腮腺颌下腺肿大,以下颌部及耳周红肿疼痛伴口干为主要临床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近年来SLE继发干燥综合征的患者不断增加。干燥综合征(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全身免疫病,以唾液腺和泪腺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破坏最为明显[1],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由于唾液腺损伤导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患者表现为涎腺肿大,主要是双腮腺、少数延及双颌下腺[2],但像此类患者肿块出现如此之快而且大者,临床尚属少数。西医目前治疗该病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暂无针对性治疗方法。

\

 
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颐肿”范畴,患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20年余,素体阴虚,内有郁热,易从燥化使阴津亏虚,继发干燥综合征。阴虚水液不足,津液运行迟缓,停聚为痰浊;热邪炼津,使已亏之津液更易形成痰浊;热邪、燥邪延绵日久煎灼阴血,瘀血内停。痰浊瘀血相互影响,瘀滞于面部经脉,瘀阻阳明经表现为下颌部及耳前肿胀疼痛,瘀滞少阳经出现耳前、耳后肿胀疼痛,进而形成肿块。热伤血络,血溢脉外,瘀滞于肌肤则出现皮肤红斑紫纹。阴虚日久,燥热伤津出现便秘、口干之症。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舌下络脉曲张,脉弦数皆是痰浊停滞,瘀血凝滞之象。

本病因阴虚燥热,痰瘀互结而致,治疗以活血祛瘀消肿,清热化痰养阴为原则。因肿块以下颌角为中心,故采取颊车、翳风直刺,大迎、下关向颊车穴透刺,刺至皮下肿物表面,轻浅刺激不行针,因肿物为腺体,不可盲目刺入,既可保护腺体,亦取其“轻可去实”之义,通过局部针刺激发经络气血运行,促进腺体血液循环,恢复腺体的分泌功能。廉泉穴为阴维脉与任脉交会穴,针刺廉泉可疏调舌咽经气,使气血通畅,津液上荣于舌。《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曲颊即下颌角,故取偏历治疗下颌部肿胀疼痛。合谷为大肠之原穴,取合谷以调气活血、清热消肿。耳前、耳后为手足少阳经所过,《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手少阳三焦经为耳脉,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足临泣为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二穴上下相配,同经相应,同气相求,善治手足少阳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3]。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胃经循行:“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故取足三里清泻阳明、祛瘀化痰。大肠经主津所生病,小肠经主液所生病,合治内腑,上、下巨虚分别为大肠、小肠之下合穴,故取上、下巨虚治疗颊肿,口干之症。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阴健脾化痰、活血祛瘀。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肾阴,退虚热。患者第五次来诊时因食用鱼虾等发物后出现红肿加重,可判断本病是热证无疑,关冲、厉兑为三焦经与胃经井穴,通过点刺放血可解散三焦郁热,清泄阳明邪热,宣通经络气火,以达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阎小萍,张烜,翁习生.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109.
[2]王松灵.涎腺非肿瘤性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06:162-163.
[3] 吕玉娥.吕景山对穴[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04:343-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