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进行分组研究,依照摸球法进行分组,每组中患者为20例,对照组选择艾灸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选择针灸+艾灸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LDQ总积分比治疗前低,NDI生活质量评分比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组间对比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艾灸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但针刺联合艾灸疗效显著,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需求选择治疗方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艾灸;针刺
本文引用格式:邱燕萍.针刺与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66+268.
0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主要指的是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症状表现主要为反复性或持续性上腹胀、上腹痛、烧心、早饱等,部分病例伴有餐后嗳气、恶心症状。该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和多发并,西医主要采用抑酸剂、促动力药、根治Hp(幽门螺旋杆菌)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远期疗效不佳,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安全性差。针灸和艾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案,目前已在临床各种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被大量试验结果证实效果确切,安全可行[1]。本文旨在分析针刺、艾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门诊接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进行分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门诊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进行分组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III》的西医诊断标准及《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寒湿型[2];②年龄在20-50岁,近半个月内未服用粗促胃动力药;③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无法对主观不适症状进行清楚表述;②精神疾病、感染、出血、进展性恶性肿瘤;③心脑肝肾功能障碍或存在原发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依照摸球法进行分组,每组中患者为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21-48岁,平均(36.8±2.5)岁;病程14-76个月,平均(43.8±5.2)个月;实验组14例,女6例;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37.2±2.4)岁;病程15-75个月,平均(42.5±5.3)个月。两组自然资料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进行此次对比。
1.2方法。两组患者的穴位选择均为足三里穴、中脘穴,进行取穴和针刺。1次/d,1个疗程为5 d,各疗程间隔休息时间为2 d,连续治疗4个疗程的时间。对照组艾灸方法操作如下:在穴位上固定好单孔艾灸盒,将艾条点燃后插到盒中进行30 min的艾灸,艾条和皮肤间保持3-5 mm的距离,将穴位处出现温热感为标准,间隔10 min对艾火端和皮肤间的距离调整3-5 cm。实验组针刺方法操作如下:选择长度为25-50 mm的直径为0.3 mm的针灸针,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直刺足三里穴时深度控制在25-50 mm,直刺中脘穴时深度控制在25-40 mm。进针后按照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操作。控制捻转角度在90°-180°范围内,提插幅度则控制在3-5 mm范围内,频率设定为60-90次/min,以得气为标准,留针时间为30 min,间隔10 min进行1次平补平泻手法运针;艾灸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采用LDQ(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变化情况,得分越高则越可以证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越严重[3];采用NDI(尼平消化不良指数)量表中的生活质量量表部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4]。疗效评价标准:首先采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治疗前症状积分×100%对疗效指数进行计算。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疗效指数在90%以上为痊愈;临床症状缓解,疗效指数在60%-90%间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疗效指数在30%-60%间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疗效指数在30%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选择痊愈、显效、有效的百分比相加加以计算[5]。
1.4统计学处理。得到的数据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完成分析,各以(±s)、(%)行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时行t检验、χ2检验,P<0.05表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治疗前后两组LDQ总积分、NDI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两组治疗后的LDQ总积分较治疗前低,其NDI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相比,对照组LDQ总积分、NDI生活质量评分与实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18/20),其中无效2例,有效4例,显效6例,痊愈18例;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其中无效1例,有效3例,显效6例,痊愈10例。组间经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差异(χ2=0.3604,P=0.5483)。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常见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胃肠运动功能失调导致的,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反酸嗳气、早饱等为主要症状表现。西医对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其中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均为常用治疗药物,但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服用以上药物容易出现乳房增大、头痛、乳腺增生、男性阳痿等不良反应,也会形成耐药性,不仅会影响整体临床疗效,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祖国中医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入到“呃逆”、“痞满”等范畴中,并认为本病的病机在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鉴于针灸、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在其他疾病治疗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临床方面近年来正尝试着采用此种治疗方案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能够对胃动素分泌起到促进作用,使胃动力明显改善,并使内脏敏感性大大降低。除此之外,针灸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安全可行等优势,运用针灸治疗时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而艾灸可起到温阳散寒的功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大肠、小肠、胃运动起到促进作用。灸疗过程中加速了经络气血运行,增强了针对气血的调节功效,借助针的引导作用,可使灸的热量、药性快速到达发病部位,从而发挥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针灸联合艾灸的治疗方式,可对经络内气血运行起到较好的促进功效,发挥最大的药性,同时加快胃肠蠕动速度,对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缓解,降低疾病复发率。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后的LDQ总积分、NDI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以上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则无差异(P>0.05)。从而足以证明,针刺与艾灸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但针刺联合艾灸疗效显著,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需求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邹柳祥.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7):14-16.
[2]刘迈兰,周芝根,李波,等.针刺与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09):943-946.
[3]李漾,郑德采.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8,16(06):86-87.
[4]俞惠达.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03):130-131.
[5]熊雯雯,任玉玺,朱慧,等.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6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3):79+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