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米力农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由湖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持续低流量吸氧、抗炎平喘、化痰止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mPAP)、内皮素(endothelin,ET-1)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7.43±1.25)分低于对照组(9.32±1.72)分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PAP、ET-1降低(P<O.05),NO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米力农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力、内皮素水平,并能升高NO。
关键词:加味血府逐瘀汤;米力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
本文引用格式:温嘉玮,冯余萍,迟永生,等.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米力农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73-274.
0引言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进展性疾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血管床功能或结构改变导致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1]。在COPD患者中,与不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相比,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目前常用的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主要包括血管扩张药受体、受体阻滞剂和常用的降血压药物等[2-4],常规治疗合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其中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案。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肺疾病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整体原则辨证施治,不仅能够减轻临床症状,还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5]。研究证实血府逐瘀汤复方具有改善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局部微循环、降血脂、促进血管重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纤维化等多种作用[6]。基于此,本课题组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米力农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平均肺动脉压(mPAP)、内皮素(ET-1)与一氧化氮(NO)变化,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2016.10-2018.10收治的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5-88岁,平均(71.08±16.92)岁;COPD病程5-16年,平均(9.32±10.76)年;观察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3-86岁,平均(72.29±14.37)岁;COPD病程4-17年,平均(11.81±9.84)年。比较上述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80例入组研究对象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已知情同意。
1.2纳排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经超声多普勒检查,符合肺动脉平均压病况者。②符合中医气虚、痰阻、血瘀等证候;③符合COPD疾病标准。
1.2.2排除标准:①心功能不全者;②刺激性气体、真菌、过敏、结核、肿瘤、矽肺等因素所致慢性咳喘者;③造血系统疾病、脏器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者;④本次观察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⑤哺乳、妊娠期妇女。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平喘、化痰止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60052,批准日期2016724)50μg·kg·min微泵注射,15 mg/次,每日一次,持续治疗7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组方为黄芪20 g、桔梗10 g、牛膝10 g、丹参8 g、川芎10 g、桃仁5 g、红花5 g、生地8 g、当归10 g。每日两次,每次一剂,水冲服。两组均持续治疗两周。
1.4观察指标
1.4.1中医证候积分测评依据主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标准,再行症状量化分级。针对紫绀、气短、胸闷、咳痰、咳嗽等症状作重、中、轻程度划分,依次记为3、2、1分,无症状0分。
1.4.2平均肺动脉压(mPAP)、内皮素(ET-1)与一氧化氮(NO)检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mPAP、ET-1与FeNO水平变化情况。
1.5统计学处理。SPSS 21.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上,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上,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mPAP、ET-1、NO用“±s”的方式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7.43±1.25)分低于对照组(9.32±1.72)分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mPAP、ET-1、NO变化情况比较和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PAP、ET-1水平均显著降低,而NO水平上升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观察组mPAP、ET-1下降更加显著,而NO上升更加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古代中医并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名,根据其“咳、痰、喘、促、闷、满、胀”的临床特点,现代中医认为COPD当属“肺胀”之范畴[7]。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池浦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故治当以补肺祛痰为主。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皆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除,故成痰也”。唐容川亦在《血证论》中指出:“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则水壅,水壅即为痰饮”。可见瘀血是生痰的重要原因,另《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癖血,碍气而病”,阐明了痰瘀互结是肺胀的基本病机,综上所述本课题组认为“伏痰”的产生首要因素就是血瘀,血瘀导致肺气在气道不顺,津液的产生不规律,从而形成痰,加重了痰郁,故治则当以行气化瘀祛痰。本课题组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辅以行气化痰药物,组方如下:当归、生地、红花、桃仁、川芎、丹参、牛膝、桔梗、黄芪。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的经验方。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梳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并宣肺祛痰,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活血化痰理气之剂。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川芎嗪可阻止钙离子内流,直接发挥扩血管作用,缓解肺血管平滑肌痉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肺血管阻力,增加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电荷,降低血液黏度,从而降低mPAP。丹参酮IIA作为丹参的有效成分之一,已证实对呼吸系统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丹参酮IIA可通过促进肺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内皮素释放,以纠正缺氧引起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分泌异常减轻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黄芪为升阳补气之圣药,富含黄芪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周度及凝固性,增强纤溶酶活性,松弛平滑肌,扩张肺、心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尤其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肺换气,组织换气[8]。ET-1属于一种含21个氨基酸的生物活性多肽,在肺内主要由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上皮细胞等分泌,能发挥强烈收缩支气管及缩血管作用,研究表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ET-1水平显著升高。NO是体内重要舒血管物质,体内一定数量NO的自发释放既能拮抗a-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缩血管反应,又参与β2-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扩血管作用,以维持较低的血管张力,NO在体内与内皮素相互拮抗、相互影响,从而决定血管的最后舒缩情况,在长期缺氧条件下会造成一氧化氮合酶合成减少,从而不能有效地合成分泌NO[9]。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米力农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咳嗽、咳痰、喘息、胸闷等临床症状,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力。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液中ET-1降低水平及NO升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肺动脉压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房大广,崔春燕.米力农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8,37(1):83-86.
[2]李建生,余学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2014版)[J].中医杂志,2014,55(6):526-531.
[3]马丹女,蔡宛如.桑白皮汤配合西医治疗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证)临床疗效及生存预后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691-694.
[4]马志光.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阳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概况与药理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8):200-201.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荆志成.2010年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2):62-8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0-66.
[8]余绍源,刘茂才,罗云坚.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24.
[9]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