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14:33: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行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76例,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硬膜联合阻滞麻醉,观察组38例患者,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1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的SBP、DB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手术中开展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对血流动力学变化无影响,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人;下肢手术;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本文引用格式:董铁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37,39.

0引言

由于老年人各项器官功能逐渐衰弱,身体机能差,加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麻醉时易出现一些重要器官功能的代谢失常,使手术风险增加。传统椎管内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老年患者,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发生[1]。由此,本文对38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采取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麻醉效果、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76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入组标准[2]: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经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入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麻醉药物过敏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72.1±1.9)岁;体重(63.8±3.7)kg;手术类型:骨折内固定术14例、全关节置换术9例、股骨头置换术9例、关节镜内窥术6例。观察组38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61~85岁,平均(72.8±2.1)岁;体重(64.2±3.8)kg;手术类型:骨折内固定术14例、全关节置换术10例、股骨头置换术9例、关节镜内窥术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手术类型、性别、年龄、体重等,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和地西泮10 mg,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对照组:行硬膜联合阻滞麻醉,于L3~L4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使用穿刺针穿破蛛网膜,观察到有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0.75%罗哌卡因10~15 mL,术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1.5%利多卡因5~8 mL,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时,适当给予麻黄素10~15 mg;当出现心率<50次/min时,应肌肉注射阿托品0.25~0.5 mg。

观察组: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选择Multisim SENSOR型神经刺激仪,电流为1.2 mA,频率2 Hz。采取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皮肤消毒后,以腰椎棘突旁侧4~5 cm处作为腰丛穿刺点,当出现股四头肌收缩时,神经刺激仪电流调至0.4 mA,频率为2 Hz,神经刺激针垂直刺入皮肤,此时观察到股四头肌收缩,且回抽无血时,首先注入5 mL罗哌卡因,5 min后无不良反应,于腰丛穿刺点部缓慢注入0.75%罗哌卡因20~25 mL;采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选取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的正上方4~5 cm处作为坐骨穿刺部位,将神经刺激仪电流调整为1.0 mA,频率为2 Hz,常规消毒铺巾后,神经刺激针垂直刺入皮肤,当观察到足背伸时,调整神经刺激仪电流至0.3 mA,频率为2 Hz,此时观察到足背伸时,于坐骨神经穿刺部位缓慢注入0.75%罗哌卡因15~20 mL。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麻醉及用药不良反应。并统计两组麻醉前、麻醉后1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变化。

麻醉效果[3]:良好-麻醉程度完全,患者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无疼痛症状;较好-无疼痛症状,但患者肌肉松弛程度相对较差,对手术操作有轻微影响;差-疼痛症状严重,对手术不耐受,需更换麻醉方式,有效率=良好率+较好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统计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和2检验,设P<0.05时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效果分析详情见表1。


\
 

2.2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详情见表2。


\

 
2.3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分析详情见表3。


\
 


椎管内麻醉是现阶段老年下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但该麻醉方式易对交感神经、脊髓神经及运动神经产生节段性阻滞,在实施麻醉阻滞后,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易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疾病患者,手术麻醉风险增加[4-6]。对老年患者而言,其各项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心肺功能减退,麻醉期间易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严重低血压可能导致心、肺、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为维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术中常大量输入晶体液,肌肉注射阿托品对抗心动过缓,静脉滴注麻黄素升高血压,但上述措施均会导致患者心脏负荷增加,易发生心功能衰竭,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而外周神经阻滞仅对一侧肢体麻醉效果较好,尽管一些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对植物神经纤维产生影响,但其范围狭窄,并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干扰[8]。因此,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对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采取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且对血流动力学变化无影响,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云朝,吴昱,陈鹤翔,等.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5,21(1):144-147.
[2]王香梅,董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8(5):545-547.
[3]陈璟莉,严虹.三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2):2808-2810,2813.
[4]孟瑞仙.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121-122.
[5]陈敏,施震,胡光俊,等.局麻药高浓度低容量坐骨神经阻滞和低浓度高容量腰丛阻滞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52-55.
[6]余锋,郭文杰.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29-30.
[7]Xiao J,Cai MH,Wang XR,et al.Time course of ac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ropivacaine in adult and elderly patients following combined lumbar plexus-sciatic nerve bloc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 peutics,2010,48(9):608-613.
[8]黄宏伟,张营,蔡雨,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5):563-5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9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