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糖尿病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主要为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主要为心理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糖变化并无较大差异,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患儿焦虑、抑郁并无较大差异,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焦虑和依据等心理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儿童糖尿病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可稳定患儿情绪,提升治疗依从度,尽早控制血糖,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童糖尿病;血糖变化;护理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刘甜甜.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343,345.
0引言
1型糖尿病也被称之为青少年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发的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人群。儿童糖尿病患儿治疗时主要以胰岛素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儿童自身特点,往往需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控制不当则会引发酮中毒和白内障等并发症,为家长造成极大压力。有分析认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时可有效提升患儿干预效果,控制血糖变化。为提升整体干预效果[1]。现选取我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不同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糖尿病7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年龄均在12周岁之下,②所有患儿均采用胰岛素进行注射治疗,③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有急性感染患儿,②肝肾功能部正常患儿,③病历数据不全患儿。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7.16±2.16)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病程(3.85±0.34)年;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7.04±2.09)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病程(3.73±0.24)年,患儿基础性信息并无较大差异,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主要为基础性干预,指导其正确用药,并依据患儿年龄为其进行知识讲解,通过此种方式提升治疗和护理依从度。
观察组主要为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需充分尊重患儿,当患儿表达不清楚时,护理人员需尽可能听其解释,充分未出其权益。同时对年龄过小患儿则需通过神态和行为分析其心理状况,采用恰当方式和其交流,充分表达自身需求。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依据患儿不同年龄段进行干预。10岁之下患儿喜欢表扬和玩具,对自身疾病并无较大担心,但会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感。因此责任护士需固定护理某几位患儿,每天为其讲解糖尿病知识或故事,通过此种方式减少陌生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同过此种方式提升护理依从度。
对10岁之上儿童,自身有一定文化知识,心理较为成熟,可为疾病烦恼,因此会产生悲观等极端做法。护士除需有高度责任心之外,也需和其多沟通交流,鼓励其树立坚强品质,战胜疾病。同时多数患儿害怕打针,此时需多进行重要性讲解,提升其接受治疗勇气,也可采用亲切语言进行鼓励,为其分析药物治疗重要性,确保可在轻松环境下进行治疗。
家属心理干预。患儿家属心理问题也可间接影响患儿,因此多为患儿家属进行知识讲解。为其分析多数患儿可通过胰岛素注射配合恰当运动进行正常生活,有效降低不良心理状况。同时为其分析自身情绪重要性,鼓励其面对疾病保持乐观。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患儿血糖变化,其中主要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变化。(2)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儿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况,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DS(焦虑自评量表)和SA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分析,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儿心理状况越严重。(3)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下患儿心理依从度,以采用我院自制护理依从度量表进行分析,完全依从为:用药和护理并无不依从状况。依从:仅有偶尔不依从,且指出后立即改善。其它为不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处理数据,以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儿血糖状况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糖变化并无较大差异,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对于患儿不良心理状况
干预后患儿焦虑、抑郁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焦虑和依据等心理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2.3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儿依从度
对照组:完全依从19例、部分依从12例、不依从7例、依从度81.58%;观察组:完全依从23例、部分依从14例、不依从1例、依从度97.37%。
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作为终身性慢性疾病,仅能进行控制无法治愈。儿童糖尿病多数为1型糖尿病,多发于幼年,且为患儿发于可造成较大负面影响[2]。同时各种不良情绪也会间接提升患儿血糖,因此选取有效干预方式稳定血糖,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不同护理方式下患儿干预效果。常规性干预时更为重视用药和行为干预,此种方式可有效提升患儿短期干预效果。但患儿年龄较小,因此对制度和规定依从度较差,会引发抗拒心理,继而恶化治疗环境。因此在本次干预时采用心理干预,此种方式更重重视患儿心理状况[3-4]。护理人员需通过各种方式和患儿沟通,通过此种方式建立信任和依赖感,有效消除抗拒和害怕心理。同时对患儿进行分组,年龄小的患儿主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由于对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护理时更为重视诱导。年龄较大的患儿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因此会出现对疾病担忧的情绪,在本次护理中则通过心理疏导和情绪诱导的方式进行控制[5]。分析本次研究方式下两组患儿心理状况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患儿心理焦虑抑郁等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可知心理护理可优化患儿心理状况。同时由于患儿心理得到由于,同时和护理人员建立良好关系,因此整体依从度也有显著提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患儿心理状况更佳且依从度更高,因此血糖控制效果也更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血糖控制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为儿童糖病进行心理护理时可有效提升护理依从度、控制血糖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宪华.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1):143-144.
[2]赵舫,朱文娟.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97-198.
[3]连厚新,赵明,张永男.心理护理在8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0):168-169.
[4]黄丹娜.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0例护理干预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6):102-103.
[5]彭杰.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4):134-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