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发热的患儿中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48例。对照组采用金莲清热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悬混液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情况、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研究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退热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的效果、退热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且三组数据差异均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发热;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效果;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尹利红.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242,244.
0引言
小儿出现发热多是因为病毒入侵或细菌感染导致,是人体一种抵御病毒侵犯的正常防御表现。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可因持续高热对小儿产生严重影响,如脏器功能衰退、电解质紊乱、免疫功能退化等,严重危害小儿身体健康[1]。因此,要十分重视小儿发热症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方式研究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发热的患儿中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48例。观察组,男孩31例,女孩17例;年龄1~7岁,平均(4.8±2.1)岁,体温38.8°C-41.5°C,平均(40.1±1.4)T;对照组,男孩32例,女孩16例;年龄2~8岁,平均(5.1±2.3)岁,体温38.8°C-41.3°C,平均(40.3±1.5)T。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小儿发热诊断标准;②所有患儿入院体温均超过38.5°;③患儿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伤寒、局部化脓、风湿热;②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③药物耐受性差;④发热不明原因。经过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给两组患儿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抗病毒、抗炎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金莲清热颗粒(宁夏启元国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3308)进行治疗,以口服方式,根据患儿的年龄来决定用药剂量,年龄在1岁及以下,每次服用2.5g,大于1岁,每次服用2.5~5g,每天服用3次;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悬混液(翔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48)进行治疗,以口服方式,根据患儿的体重来决定服用剂量,10~15kg每次服用4mL,16~20kg每次服用5mL,21~27kg每次8mL。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患儿用药后体温下降1.0°C,为显效;患儿用药后,体温下降0.5°C~1.0°C,为有效;患儿用药后体温没有任何变化,为无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使用公式:(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皮疹、腹痛、恶心、出汗较等,分别对两组患儿用药30分钟、1小时、2小时后的体温情况、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进行对比。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公式为: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儿用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对两组患儿退热情况进行比较
两组患儿在分别服药治疗前,体温相近,没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用药后,分别以30分钟、1小时、2小时为时间点,对患儿的退热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三个时间段的体温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所示。
2.3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对两组患儿服药后的反应进行观察,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3所示。
3讨论
造成人体发热的因素包括季节、温度、环境等,同时,病毒、支原体、细菌、真菌等也是造成机体发热的主要原因[2]。若人体温度超过37℃则属于发热,通常情况下,当被病菌等入侵时,人们的体温会立马上升以对抗入侵病毒,因此,当人体的体温比正常体温稍高时,可以通过多喝热水等物理方式来降低机体热度,并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感,除此之外,发热引起不舒适也可以通过喝适量的葡萄糖来缓解[3];若体徘徊在38.5℃左右时,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若体温超过39.5℃时,患者就会有明显的发热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持续高温,则患者的脑细胞会因此受到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一般情况下,小儿发热主要有三种情况,即短期发热、长期发热和慢性低热。其中,短期发热是指小儿发热的时间小于两周,多由于外界感染导致,经过常规治疗后就可以康复,并且康复效果比较好,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不过,由于发热是机体有炎症或受到感染所致,因此也有的患儿出现发热可能预示着其他危重疾病,特别是在其发热期间,还伴有嗜睡、面色苍白、萎靡不振等合并症状,基于此,在治疗小儿发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筛查患儿的疾病史,如呼吸道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消化系统病史等,以便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长期发热指的是患儿的发热现象已经超过两周时间,这种现象主要分为感染和非感染的情况,患儿的呼吸系统、局部感染等属于感染性发热,风湿性疾病、下丘脑体温调节障碍等属于非感染性发热[4];患儿的体温若持续4周以上都超过37.5℃,且不超过38℃,则患儿的发热现象属于慢性低热,这种发热原因既包括了感染发热,也包括了非感染发热。目前,治疗小儿发热多采用药物进行,其中金莲清热颗粒是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其具有止咳祛痰、清热解毒、利咽生津等功效,能有效缓解小儿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但是使用该药却极易引起患儿的不良反应,如皮疹、呕吐、腹痛等,从而使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相对来说,布洛芬混悬液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对肿瘤坏死因子释放进行阻止,从而达到降热、消炎等目的。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能使小儿自身的散热功能得到提升,因此不会对患儿产生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发热的观察组,治疗患儿发热的效果、退热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数据均优于采用金莲清热颗粒进行治疗的对照组,且三组数据差异均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发热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安全性,能有效缩短患儿退热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军.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1):93-94.
[2]杨峰.发热就要清热解毒?错!甘温也可除热[J].医师在线,2016,6(11):36-37.
[3]王姝庆.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实施物理降温护理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3):60-61.
[4]王芊霖,张路,朱铁楠.粒细胞缺乏伴非感染性发热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6):2869-28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