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1 17:28: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4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以SF-36评分、术后并发症为对比项目,进行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价。结果在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SF-36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前者更有优势(P<0.05);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应用系统康复护理干预,能控制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系统康复护理;生活质量;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詹惠敏,陈贤元,杨满青,等.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335-336+338.

0引言

心脏瓣膜疾病发生原因较多,较为常见的有心脏瓣膜处炎症、退行性病变、粘液性变性、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坏死、先天畸形、外界创伤等,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单个或多个的瓣膜结构变化或功能改变,形成瓣口狭窄、瓣口关闭不全等[1]。临床中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瓣膜置换,依据病情可选择人工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2],通过将功能缺如的瓣膜进行人工更换,以最大程度上恢复相关位置的“阀门”功能,保证血流单向流通,改善已经损伤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活动量及有效活动耐力,改善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是任何疾病治疗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有报道[3]称,系统性康复护理可以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为验证这一观点,以我院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以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来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41例纳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区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组方式为分段随机原则。观察组126例,男65例,女61例;年龄25-65岁,平均(48.92±6.02)岁;病程1-16年,平均(7.98±1.05)年;术中,单瓣膜置换术62例,双瓣膜置换术21例,单瓣加整形43例。对照组115例,男60例,女55例;年龄26-68岁,平均(49.00±6.26)岁;病程1.5-15年,平均(8.00±1.51)年;单瓣膜置换术60例,双瓣膜置换术23例,单瓣加整形32例。入选标准:①均符合手术指征;②均能有效的接收全麻;③均在我院进行手术,且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情平稳。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衰竭;②昏迷或嗜睡者;③消极、抵抗治疗者;④急性左心衰竭。2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占比、病程等统计资料对比,差异结果P>0.05,可作为实验进行对象。

\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如入院宣教,术前宣教,术前访视、术后病情观察、生活护理等。

1.2.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系统康复护理干预,依据患者病情、残存的自理能力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如下:

第一方面:早期运动训练及病情观察。在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主要有:①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肌的锻炼、有效咳嗽的练习,腹式呼吸和呼吸训练器等形式进行肺功能的锻炼[4];②关节运动,护理人员干预下进行四肢的被动运动,逐渐转为主动运动,完成四肢的屈伸练习、床上翻身、坐起及床边行走等,注意保护手术区域,以免切口裂开、延迟愈合[5]。在患者常规应用抗凝血药物时,交代用药注意事项,如不可用力刷牙、进食辛辣食物、避免受伤等[6],密切追踪患者的用药效果及潜在出血倾向(如是否存在皮肤出血点、血尿、牙龈出血等),及时反馈。

第二方面:①心理护理,在入院时即可开始心理干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疾病、个体化手术相关内容的宣教,交代手术风险、目的、术前准备内容、术后并发症等,使得患者理性看待手术,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的认知;同时着重强调术后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压能力[7]。②饮食干预:告知患者术后饮食以低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为主,结合术后治疗中需要应用抗凝药物,所以适量的限制维生素K类食物摄入[8]。③家属及社会动员:与患者家属及相关社会朋友进行沟通,告知家属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作用性,鼓励家属等人员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日程中来,鼓励、监督、督促患者坚持康复计划。④教会患者观察手术切口的方法,及时辨别各类感染征兆,要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感冒。⑤运动模式的建立:在术后尽早活动,术后第二天,如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帮病人做床上被动运动和呼吸训练,转出普通病房第当天精神状态良好即可在床上自主运动或下床活动,在体力恢复且病情允许后,按照个体能力和爱好,选择感兴趣且健康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散步等,保持每日固定活动量,增加机体有效肌肉量及免疫能力[9],促进患者康复。

第三方面:患者出院前,强化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严格遵医服药,告知持续服药对心功能维持的必要性;定期进行凝血功能的复查,以动态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第四方面: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嘱咐患者定期监测INR,发现超出标准值及时调整药量,督促患者运动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该表内容主要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力、疼痛8个维度展开,各单项及总分均为百分制,分数越高,健康状态/生活质量越好。

1.3.2术后并发症:统计在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感染、血管栓塞、出血。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版本的软件,生活质量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达,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χ2检验。检验结果: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SF-36评分的比较。在入院统计时,2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表中各单项评分及总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0.05;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力及总得分与对照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相比,P<0.05,见表1。

\


2.22组患者比较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前者低于后者,P<0.05,见表2。


\

 
3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随之提升,医学模式逐渐由近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丰富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的健康进行整体上分析,对医学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治愈疾病,还注重对生存质量的维持及提高,因此,生存质量已然成为新的医学评价项目[10],特别是对于慢性病、肿瘤、重大手术等患者而言,更加关注治疗、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及护理的重点。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手术前,因疾病影响,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在接受心脏瓣膜置换后,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程度关系着患者日常实际活动能力,对患者的社交、学习、生活、情绪状态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评估生活质量是必要的,可动态观察手术效果及患者适应能力。心脏康复最早在美国提出,且广泛的应用于心脏疾病患者,有研究[11]证明,心脏康复对患者心功能及日常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通过形式多样的、目的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并可预防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常规护理是一种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护理内容较多的集中于疾病,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潜在并发症关注较少,虽然在护理程序的执行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绝大部分的护理措施是遵医嘱而行,护理工作缺乏自主性及目的性,不仅局限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所接受的护理质量,还抑制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创新性[12]。

心脏康复重要性是得到全球认可的,系统的康复护理中,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制定了系统、完整、个体性的康复计划,以功能康复锻炼为主线,住院期间注重患者的运动训练,护患双方均以恢复自理能力为康复目标,在护理人员协助及指导下进行科学、渐进的锻炼,强度由弱增强;此外,同步进行饮食、心理的指导,并逐渐建立科学的心脏病生活模式,结合患者现存的自理能力,将计划进行有效落实。随着术后恢复及住院时间的推进,进入恢复期的患者强调康复意识,稳固已成框架的生活模式,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逐渐演变为生活定式;督促患者自觉进行康复运动,如八段锦、快步走等;鼓励患者在量力而行的条件下参与社会活动,逐渐的恢复职业生活。系统的康复护理具有科学的渐进性,患者的心脏储存量得以改善,心排出量增加、肺通气量改善,进而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在系统康复护理实施内容中,饮食干预能促进患者形成正确、健康的饮食观念,营养物质的摄入及吸收,为患者机体康复奠定了物质基础,利于促进术后身体健康。临床有诸多的文献报道[13],心脏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普遍的有焦虑、恐惧、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干预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该项内容可贯穿患者住院全程,采取的干预技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实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程度,逐渐形成完整的疾病管理能力。同时也注重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直接激励作用,家庭支持能代替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的监督工作,及时终止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家属及相关社会力量的支持、关心能为患者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使得患者心情愉悦的进行康复,利于提高遵医性,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及用药致使的出血[14],进而提高康复效果,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表1、2中,2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及相应的护理后,病变瓣膜被更换,心脏结构恢复正常,心功能逐渐好转,自理能力提高,进而SF-36量表中各项均有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明显。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各单项得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数据对比结果表明了系统康复护理干预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系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欣.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4):147-148.
[2]陈丽君,庞华琼,庄倩,等.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念的综合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4):68-70.
[3]杨满青,詹惠敏,刘智,等.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8,32(12):1901-1903.
[4]王晶晶,李罗兰,浦伟青,等.呼吸康复视频在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上海护理,2017,17(3):31-33.
[5]张欣颖,蔡鹤.急性期心脏康复对PCI术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776-778.
[6]姚人银.心脏康复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及其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226-232.
[7]张继芝,丁艳玲,李秀娥,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9):2503-2506.
[8]Ito S,Mizoguchi T,Saeki T.Review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J].Internal Medicine,2016,55(17):2329-2336.
[9]朱银娇,李陆振,邓燕用,等.八段锦结合心脏康复七步法在心脏术后病人Ⅰ期心脏康复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8,16(12):1479-1481.
[10]张岚.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预防成人心脏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5-7.
[11]耿文真,丁梅,石娟等.早期渐进式综合性康复干预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359-1361.
[12]王雅明,金海,许卓等.心脏康复的最新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2021-2023.
[13]车晓汝,钱琳艳,庞洁,等.急性心肌梗死后混合性心脏康复模式的应用及六分钟步行实验的评价[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657-662.
[14]曾敏.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6):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5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