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1 16:18: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无张力手术治疗斜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50例予以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5)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n=25)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无张力手术对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马海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93-94.

0引言

腹股沟是位于人体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位置,而疝气则是经由腹腔内脏通过缺损沿着体表突出,并形成包块的症状,另外结合疝环与此处动脉的关系,又常见斜疝、直疝两种类型,其中直疝较为少见,临床约有95%为斜疝患者。斜疝是由于位于腹横筋膜卵圆孔的疝囊突出体表再穿出皮下环进入阴囊的“疝气”,精索位于其后方,以右侧较多见,常见于儿童及成年男性,女性少见,老年人发病率有所上升。目前临床对于患者的发病机制仍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腹壁薄弱以及长期腹腔内高压有关,另外还会受年龄、外伤、手术等的影响,一些患者还会受便秘、喘咳等因素的影响[1]。本文将对患者应用无张力手术治疗的疗效予以分析,详见下文。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50例予以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5)传统手术治疗,年龄3 5~75岁,平均(55.26±5.11)岁;观察组(n=2 5)无张力疝修补术,年龄3 7~73岁,平均(5 5.5 8±5.23)岁。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且均自愿参与,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术,以腹股沟区4~7 cm处做切口,逐层分离暴露疝囊并切开,检查内容物,分离周围血管神经高位结扎,再将精索游离提起,缝合到腹股沟韧带,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切口逐层缝合。

观察组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高位游离疝囊,显露疝环口并反转将疝囊回纳入腹腔,放置锥形填充物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游离精索后放置成型网片,再将网片与周围组织缝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治疗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 P S S 1 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3讨论

腹股沟斜疝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股沟位置即大腿根部的肿块,随着病情进展,肿块症状表现各异,例如在斜疝早期,肿块能够自行回纳腹腔,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物会逐渐出现回纳困难,部分患者还会有嵌顿卡压表现,严重时还会引起肠坏死以及感染性休克症状,此外还会伴随着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原发疾病症状。临床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可复性、难复性、嵌顿性及绞窄性,可复性在患者站立或负重时明显,初始时肿块较小,不易察觉,质地较软,呈现“梨形”,体检时发现外环口增大随着咳嗽动作会相应出现消失,可通过以指尖探查外环,咳嗽时体感有冲击感得以察觉;难复性则表现为不易消失;嵌顿性可见肿块增大、紧张发硬、疼痛明显,若内容物为大网膜则疼痛轻微,若为肠袢,还会有明显绞痛感。绞窄性通常较严重,X线检查可见瘤状阴影,时间过长时内容物还会发生感染,侵犯周围组织,还会引起疝外组织的急性炎症,例如频繁呕吐,呕吐物常可见咖啡样血便[2]。

临床在对患者一般予以体格、B超、透光试验以及X线检查、血常规检验等为主,其中应用体格检查时,可见患者腹股沟位置出现肿块,可回纳腹腔,并在指压内环、增加腹压时消失。经由B超检查还可以明确患者斜疝的位置,也能够进行肿块内容物鉴别,血常规则可以对绞窄性疝的感染迹象进行检验,通常提示患者白细胞增高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此外经由临床手术时可见疝囊。

依据临床研究,对斜疝治疗的最有效方式为手术修补方式,临床手术方法较多,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疝囊大小、病程以及有无复发等选择,但要注意术前对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便秘、腹水等原发疾病进行治疗,避免术后复发。通常对于可复性疝可择期手术,难复性应限期手术,嵌顿以及较绞窄性则必须尽快予以急诊手术,一般予以疝修补术对患者治疗,治疗原则一般为高位结扎、加强,修补腹股沟管壁。高位结扎是指在颈部以上结扎并切除近端、远端疝囊,能够消灭残留,恢复其正常状态,而修补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生物组织来加强薄弱处,同时封闭突出通道。而传统手术主要是应用剥离周围组织来修补缺损的一种方式,在手术治疗前后,患者需要禁食,术后需卧床休息,予以置管输液,并且患者往往具有明显疼痛、恢复较慢,复发率也较高,也难以对一些患有心脑血管以及肝肾损害的患者进行麻醉及手术治疗,并且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传统手术对腹横筋膜层造成遗漏,对于疝发生的部位也未能及时纠正,此外还具有缝合张力大、有牵拉感等不适,因此近年来临床在修复破损、恢复完整性、连续性等予以改进,即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3]。

无张力疝修补术则是近年来逐渐开展的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成型补片对腹股沟缺损区进行无张力修补的方式,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平片式和疝环充填式手术、Rutkow术等,它最早是由国外引进,可在局麻下以补片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能够有效克服对周围组织的干扰,层次更为清晰分明修补后无张力,也不会有牵扯痛及局部隆起,感觉更加舒适,也能够避免神经损伤,复发较少且疼痛较轻、恢复快,此外经由临床研究发现,生物补片组织相容性好、抗感染作用强,安全性较高。

例如本研究中应用的Rutkow术,在高位结扎的基础上显露疝环口放入填充物,并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最后游离精索植入网片,再结合网片预留小孔通过精索,用以代替传统的修补方式,手术在局麻完成,对患者影响较小,且具有创伤小、修复快的特点,同时患者术后疼痛也较为轻微,临床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同时临床近年来腹腔镜辅助治疗方面也得到了显著发展,经研究,腹腔镜下行修补术(又被称为TEP),仅需要两个微创切口,在不进入腹腔的情况下,可以经由特殊器械将疝袋拉回,再予以人工补片覆盖,对于一些双侧以及易复发疝的效果显著。

另外临床在手术时应当注意,若肿块存在局部感染症状时,必须应用缝合修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患者可不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术前需进行常规检验、禁食,并对患者予以术后护理,需对患者的手术区域有无出血、感染的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指标予以监护,若伤口疼痛服用止痛剂,无麻醉不良反应症状出现时,当天即可正常饮食以及下床活动。

通常患者经由正确的手术治疗,斜疝基本能够得到根治,但部分合并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复发,其术后并发症有感染、出血、慢性疼痛、迟发性感染、补片异物等,感染一般表现为切口位置有明显跳痛及发热症状,应立即全身应用抗生素,并局部拆线引流。引起出血的原因通常为缝合腹股沟韧带时不慎穿破血管引起,最常发生出血的为闭孔动脉、腹壁下血管及髂外血管,并且由于下腹部分布着大量神经血管,并且阴囊组织松散,因此一般要求对小损伤立即压迫止血及结扎,严重损伤在扩大切口压迫上下血管后,对破口予以修复,并避免血肿形成,还有在手术时,容易导致对肠管的损伤,因此在行疝囊切块以及高位结扎时需严格把握避免损伤,尤其离膀胱较近时,可先试行穿刺以确认,若损伤出现立即予以修复。此外若术中疝囊未彻底分离、修补材料未放置正确或是术后形成感染及血肿时,也容易出现复发,因此要求术后严密保护切口,避免尿液泅湿,局部可压砂袋,还可托起阴囊预防血肿。同时还要对一些肺炎、泌尿感染及静脉炎等防治。还有对患者治疗时若不小心造成输精管损伤,需立即予以吻合手术,出现睾丸血运损伤时,由于睾丸周围血运丰富,因此不易导致睾丸缺血及坏死,但仍需密切注意,尤其若疝囊与精索黏连紧密时,分离过程要避免损伤小血管及造成精索绞窄等情况。

此外若拆线后患者的伤口愈合良好,但患者自觉术区有牵拉感以及异物感时,临床需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并对日常饮食习惯进行调整,医嘱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同时一定要严格戒烟,避免由于吸烟引起的慢性咳嗽引发斜疝或是导致加重,同时要对引起斜疝的原发疾病慢性咳嗽、排尿困难、腹水等进行积极纠正,一般可指导患者术后3 d左右小幅度活动,1周后予以拆线,之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结合本次研究,临床对观察组予以无张力手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用时短、出血量少且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且预后恢复好,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无张力手术治疗斜疝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建国.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8):13354-13355.
[2]杨世炜,王永,伍兵,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合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9):911-914.
[3]朱露露,杨丽萍,谢永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肾衰竭腹水并发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4):354-3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5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