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在2017年1~12月和2018年1~12月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护理方式进行对照、研究。将护理前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情况以及基础功能评分作为对照组,护理后出现评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数据间情况。结果通过有效的特色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MSSNS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巴氏指数也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病症影响,容易出现多种负面情绪,而采用干预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还能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后遗症;心理状态;负面情绪;护理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沈丽凤,谈树萍.探究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358-359.
0引言
脑梗死是常见于老年科以及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疾病,此类病症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危急性、致残性以及致死性,可发生于多个年龄段的患者,但最为常见的还是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并且病症出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老年患者出现脑梗死后本就容易出现眩晕昏迷、基础言语障碍、行为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病症,并且可能通过治疗后都很难得到治愈,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目前常见的后遗症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表现;并且患者病后容易出现交叉神经受损,致使部分机体出现瘫痪;最为严重的是精神以及智力方面的影响,患者由于脑部出现异常后容易造成情绪异常骤变甚至是智力低下,难以自控,这些都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极为严峻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好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应通过不同护理方式保障患者的机体以及心理状态健康[2]。本次研究对此开展了深入探索并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成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护理前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情况以及基础功能评分作为对照组,护理后作为观察组。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有女性28例,男性22例,年龄75~94岁,平均(80.50±6.48)岁。
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患者;(2)75周岁以下的患者;(3)患者以及家属并未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2017年患者入院进行基础生活护理。(1)保障患者基础体征减少后遗症病发几率。(2)进行基础健康教育指导。(3)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2018年在基础生活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特色护理:(1)由于患病后各项机能有所下降,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容易出现多种负面情绪影响机体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应协助老人认养花草,分配每人认养一盆绿植,由护理人员协助一起养护,给予心理上的寄托,让其感受到老有所用。(2)每天早晨组织健身操活动,定期安排义工进行爱心义演节目以及志愿者定期赠送慰问品、理发、谈心等,让其感受到老有所乐。(3)增加对于患者以及家属的沟通,增加病症的了解,指导患者以及家属能够注意治疗康复时的注意事项,增加遵医性[3-4]。
家属陪伴多了老人也感受到老有所依。(4)科内康复师制定康复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康复训练。
1.3效果判定
收集并分析50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最后的计分方式是需要将量表的原始分转化成t分数。总分和因子分的临界值是60分,也就是说,当分数低于60分时为正常状态,60~69分为轻度异常,70分及以上为中重度异常。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满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情况严重。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使用美国巴希尔研发的独立能力判断表进行有效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独立能力越强,反之则不具有独立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算,计数资料用2对数据进行检验,使用百分比进行表示,计量资料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SSNS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巴氏指数也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参数详见表1。
3讨论
老年脑梗死是极其严重的病症,对于患者身心影响极大,即使治疗后预后效果也不佳,容易出现各类后遗症,例如:语言、运动以及精神系统等方面问题,这便致使患者难以独立生活。众多患者尤其是在得病之后,极其容易出现众多负面情绪。患者在出现后遗症后需要极为漫长的康复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机体本就具有多种疾病,除却脑梗死的后遗症之外还常见伴随多种病症。由于病程漫长、病症严峻等缘故,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身心的有效护理。患者在因病出现机体受损后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敏感以及急躁等众多不良情绪,多数病症是由内而外造成的[5-6]。如果老年人长期保持在一个不良情绪状态下,只会对机体造成更加负面的影响。本次研究显示,在干预护理中通过环境、语言以及行为等方面给予患者内心的稳定,针对患者不同心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方式,能够有效增加自我活动能力,恢复信心直面病症,增加治疗效果。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各类不良医患纠纷出现[7]。在医学之中具有“三分医、七分护”的说法,在治疗期间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联合有效的干预护理是能够使患者预后效果事半功倍的。干预护理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水平,还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的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仅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增加对于患者的护理,家属更应当增加对于患者的关注。家属作为患者最依赖的亲人,增加对于病症的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为老年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干预护理是能够有效减少各类负面情绪的。
综上所述,通过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情况,重拾患者对生活的渴望,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自理能力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李霞.62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420-1421.
[2]奚学勤,王明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5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4):358.
[3]叶艳碧.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110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5(10):341-343.
[4]路玉蓉.老年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旬刊,2013,7(2):144-149.
[5]裴龙梅.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5,21(24):116-117.
[6]张志学.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50例[J].饮食保健,2018,5(15):144-149.
[7]Hua Z,Ping G.The evaluation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 neuropsychological impairments in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0,8(3):177-1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