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0 15:54: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相关效果。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这个时间段当中,选择我院胃肠道间质瘤病患80例进行研究,对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将诊断的结果跟临床病理学检验进行对比,观察确诊的概率,检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通过诊断发现,在8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中,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确诊的例数为73例,确诊的概率为91.25%。经过临床病理学检验,80例病患都被确诊病情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概率为100%。通过对比,64排螺旋CT和病理学检验结果相对比,数据差异不大(P>0.05),表明确诊的概率比较高。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发现,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其特异性为92.9%,敏感性为89.3%,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高。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病患进行诊断,确诊的概率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诊断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赵瑞明,李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30-231.

0引言

在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原发部位为胃肠道间叶组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1]。病患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并且症状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因此很难在临床上直接发现,当病患的病情得到确诊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晚期。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潜在癌病性质,因此在临床的治疗上早期发现对于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提高病患的生命质量[2]。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对胃肠道间质瘤可以使用螺旋CT进行诊断,本文研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相关效果,得出的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月这个时间段当中,选择我院胃肠道间质瘤病患80例进行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中男女病患比例为47:33例,年龄段为39-68岁,平均数值为(53.5±3.1)岁。所有病患经过手术的病理检查对病情得到确诊,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血、腹部肿块以及大便呈现黑色等,部分病患并没有明显的胃肠道的症状。在病患的临床表现中,其中出现上腹部不适的例数为21例,出现胃部隐痛的例数为25例,出现饭后饱胀的例数为19例,出现进食后呕吐现象的例数为11例,出现腰背部疼痛现象的例数为4例。

\

 
1.2方法。对所选取的80例病患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具体为:使用CT的品牌为GE,型号为HispeedDX/I,对病患进行螺旋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的处理,让病患保持常规的仰卧体位,先对病患进行平扫,然后再进行增强扫描。在进行增强扫描的过程中病患自肘前静脉总量的数值为1.5 mL/kg,流速设定的数值为3 mL/s,使用高压注射器对病患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的剂量为300 mL,在注射25秒到35秒之后,然后对病患进行动脉期的扫描。在扫描65秒到70秒之后对病患进行静脉期的扫描,其层厚的数值为5毫米,螺距的数值为1毫米。在完成诊断之后,将诊断的数据传输到相关的工作站当中,然后在利用工作站中的重建软件对直接扫描所得到的CT横断面图像进行常规的矢状MPR以及冠状的重组。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观察项目为:肿瘤所在的具体位置,肿瘤的平均直径范围,确诊的概率以及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4统计学的标准。本文对数据的处理主要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计量的资料为(±s),计数的资料为%。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肿瘤所在的位置情况。通过诊断发现,肿瘤的位置在胃部的病患为11例;在空肠的病患为18例,在回肠的病患为20例,在结直肠的病患为22例,在肝胃间隙的病患为9例。病患肿瘤直径的平均数值为1.8厘米到16.9厘米,平均数值为(9.35±1.5)厘米。

2.2确诊的概率。通过诊断发现,在8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中,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确诊的例数为73例,确诊的概率为91.25%。经过临床病理学检验,80例病患都被确诊病情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概率为100%。通过对比,64排螺旋CT和病理学检验结果相对比,数据差异不大(P>0.05),表明确诊的概率比较高。

2.3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数值。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发现,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其特异性为92.9%,敏感性为89.3%,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高。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是一组独立起源在胃肠点原始间叶组织中的肿瘤,该病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其表达为CD117,是一种富于细胞梭形、偶或多形性以及上皮样的间叶性肿瘤[3]。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胃部,其次为小肠,接下来为结直肠和食道,但偶尔也会发生在网膜、腹膜后以及肠系膜等部位[4]。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免疫的组化以及超微的结构可以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平滑肌分化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以及平滑肌[5]。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病理特点为病患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常见的症状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以及腹部肿块等,临床症状的表现跟肿瘤的大小、性质以及发生的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病症会发生在病患胃肠道的任何一个部位,在病情的发展上主要以膨胀性的生长为主,周围的浸润相对比较少。良性的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的体积比较小,而直径的数值大部分都在5厘米以内,密度比较均匀,而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的体积比较大,直径的数值在5.5厘米以上,密度并不均匀,大部分呈现分叶状的生长。良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其血供都比较丰富,强化的状态比较明显。当病患的瘤体比较大时,如果身体的血供不能够满足肿瘤的需求,则瘤体的内部则会出现坏死囊变出血的现象,瘤体内部也可能会出现钙化的现象。早期诊断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病患治疗的预后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岁使用的诊断方法比较多,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的诊断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多排螺旋CT的应用成为诊断的主流。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对病患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使用该种方法进行诊断,能够通过增强扫描的方法来对病患肿瘤大小形状和相关的变化特征来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开可以对肿瘤的性质和相关的特征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增加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检出效果。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在对病患进行平扫之后,所得的图片通过CT仪器的相关软件进行处理之后,对直接扫描所得到的CT横断面图像进行常规的矢状MPR以及冠状的重组,能够有效观察到病患病情的变化情况,肿瘤的大小性能和周围的浸润情况,其确诊的概率相对较高。

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在8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中,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确诊的例数为73例,确诊的概率为91.25%。经过临床病理学检验,80例病患都被确诊病情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概率为100%。通过对比,64排螺旋CT和病理学检验结果相对比,数据差异不大(P>0.05),表明确诊的概率比较高。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发现,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其特异性为92.9%,敏感性为89.3%,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高。

综上所述,使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病患进行诊断,确诊的概率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王东宝,翁卿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9(06):44-45.
[2]努尔麦麦提·喀斯木,祖丽菲亚·买合木提.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6):49-50.
[3]杨新方.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7):151+157.
[4]李志强,岳贤文.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3):34-35.
[5]黄腾飞.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0):45-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4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