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9 16:22: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2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rtpa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4d内NIHSS好转率98%。试验组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发生率3%,结论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与肝素和阿司匹林合用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盐酸替罗非班;受体;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本文引用格式:王瑞先,杨立顺,张建慧,等.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258-259.

0引言

研究表明,替罗非班是一种选择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通过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其与纤维蛋白原配体特异性结合,从而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形成。目前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5-7],笔者将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叙述如下。

\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市北辰中医院所有病例均为进展性卒中患者,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以上;(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0~17%;(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入院时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2)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36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NI HSS评分下降2分或更多;
(3)头部CT检查排除脑出血;
(4)除外TIA;
(5)无出血体质和出血性疾病史;
(6)半年内无胃溃疡病史,无手术史;
(7)血小板计数(PLT),出血时间(B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正常;
(8)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在进行研究之前,征得所有患者和对照组成员的同意自愿参加调查,所有资料收集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采用脑CT或MRI、NIHSS评分和Bathel指数分别评价脑卒中类型、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收回调查表后进行核实,以及时发现遗漏并立即补填,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登记,记录调查时间及收回时间.

1.3观察指标

①用药后7d和30d内出现任何原因的死亡,新的心肌梗死[标准]为:(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以上;(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0~17%;(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②给药前和给药后24h内各测定1次血小板聚集率。

1.4主要终点指标

(1)基本痊愈;(2)显著进步;(3)无变化;(4)无变化;(5)死亡。

2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7±0.74)、(30±0.6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治疗7d、30d主要终点指标情况比较见表1。


\

 

试验组患者给药后血小板聚集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29.1±26.1)%:(54.0±19.3)%,P<0.01];对照组给药后较给药前无明显变化[(52.1±19.5)%:(57.0±20.4)%,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出血(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出血),试验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例次分别为16例和8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近年来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检查技术的进展,已经认识到急性脑梗塞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3]:在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在不稳斑块时)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因此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应用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非常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的其中一条途径,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人们在血小板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之一便是认识到凝血因子I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血小板活化可诱导GPⅡb/Ⅲa受体发生构象变化,导致受体与凝血因子I的亲和力明显增加,结合的凝血因子I可使血小板发生交联,引起血小板聚集。因此,不论血栓形成的原因如何,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步骤,其中GPⅡb/Ⅲa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特异性高的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能阻断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减少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使早期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明显受益[1,2,4],对不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是否受益未能肯定,近来国内外多个研究结果表明,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5,6],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阻断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对它的作用评价主要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以抑制率80%左右较为理想[7]。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给药前后比较,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改变。说明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在溶栓后用药安全有效。

盐酸替罗非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各类出血,Boersma等[6]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出血的发生率GPⅡb/Ⅲa拮抗剂组高于对照组(2.4%:1.4%,P<0.01),但颅内出血发生率2组相仿(0.09%:0.06%,P>0.05)。本研究中试验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高于对照组(7.0%),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提示替罗非班在溶栓后24小时内合用,出血危险性增加。

总之,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作用机制新颖、安全性好、临床疗效确切,在溶栓后即刻应用,明显减少致死致残,可见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STONE G W,MOLITERNO D J,BERTRAND M,et al.Impact of clinical syndrome acuity on the differ-ential respone to 2 glycoproteinⅡb/Ⅲa in-hibitor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the TARGET trial[J].Cir-culation 2002,105:2345-23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