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国内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中医体质的研究日见增多,诸多学者认识到体质与发病的倾向性、转归及预后的相关性,发现中医体质类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多数患者常常会呈现出一种类似的病理体质状态及预后。查阅相关文献,以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分析脑梗死复发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从而进行干预,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体质;中医临床
本文引用格式:白亚峰,郭增元.缺血性脑卒中中医偏颇体质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99-100.
0引言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为缺血性卒中,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坏死,并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80%[1]。
1理论研究进展
1.1传统医学理论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范畴,认为诱发患者中风的原因有外邪侵袭、饮酒过度、情志不遂以及劳逸失调,再加上患者自身有内伤机损的基础,最终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衡,脑部血脉气血逆乱发为本病[2-4]。宋唐以前,多从“内虚邪中”立论,以“外风”学说为主,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谓:“脉络空虚,贼邪不泻”。唐宋以后,对中风认识有较大突破,如金元时期,刘完素认为本病病因是热,曰“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著“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之说。
早在《内经》时期,多食肥甘厚味已被列为致病因素。而中风明确的病理因素也提示,中风确有相对显性的病理体质。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5]。”《金匮钩玄·中风》言:“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姚立群等[6]认为,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故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为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主要类型。
1.2现代理论研究
体质高度概括了个体的身体素质,特定的体质对于特殊类型的刺激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即更容易致病,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体质,则会有不同的效果及预后。体质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而发病的倾向,耐受性和易感性也会因体质的不同而不同[7]。疾病的演变规律可因体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抵御能力、疾病发生以及传变的状况也会发生差异。时建华等[8]通过对《内经》的研究认为,阴虚偏颇体质常时间容易导致亚健康状态,二者长期交互作用致使体内阴阳失衡使其正气内虚,于特殊条件下“阳气暴走于上”突发缺血性脑卒中。王前飞等[9]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三级预防学说”,分别从病因、临床前期、临床3个层面进行疾病的预防。同时从调理体质抵抗外邪及防治疾病发生等方面体现了体质的重要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治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缺血性脑卒中医体质研究的报道日渐丰富,多篇文献报道脑梗死与中医体质存在某些密切关系。如高芳瑜[10]等报道缺血性脑卒患者主要体质类型分别为痰湿体质(25.9%)、气虚体质(17.6%)以及血瘀体质(14.0%)。缺血性脑卒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由于不同体质类型存在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的为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患者则较重。2015年胡凯旋[11]调查广东省中山市223例65岁以上缺血性脑卒患者,平和质33.63%,偏颇体质66.37%,偏颇体质前3位为痰湿质22.42%、气虚质14.80%和阴虚质22例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地区脑卒中老年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痰湿质、气虚质和阴虚质,痰湿质与脑卒中发病率存在相关性。段轶轩[12]等调查脑卒中患者体质类型结果:平和质7.8%、阳虚质8.0%、阴虚质14.0%、气虚质16.4%,痰湿质26.0%、湿热质11.3%、瘀血质5.1%、气郁质9.6%、特禀质3.8%。莫亚宁[13]等报道缺血性中风病例中,痰湿质、血瘀质和痰湿合并血瘀质3种体质类型所占比率较大,与其余13种体质占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缺血性脑卒的体质研究过程中,也逐渐趋于具体化,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对体质的具体分布关系。
2.1脑梗死偏颇体质与性别的相关性
在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医体质倾向性的同时,许多学者发现性别或对此有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样本调查有一定差异,如王洪真[14]报道按性别分类的360例患者中常见体质类型(>20%)中,女性患者常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血瘀质和气虚质,男性患者的常见体质为阴虚质、血瘀质以及痰湿质,阳虚质和气郁质对于男性患者较为少见,平和质和湿热质对于女性患者较为少见。姚立群[15]等对厦门市162例缺血性脑卒患者进行了体质调查,气虚质54人(33.3%),痰湿质48人(29.6%),湿热质18人(11.1%)。其中男性78例,女性84例,男性常见体质类型(>20%)为气虚质;女性常见体质类型(>20%)为痰湿质和气虚质。男性患者中未见平和质,女性患者中未见血瘀质。
2.2脑梗死偏颇体质与年龄的相关性
近年来对缺血性脑卒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在研究整体体质分布特点与缺血性脑卒的关系时,年龄因素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张云云[16]等研究调查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年龄为基点的体质分布中,小于60岁阶段最为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和痰湿质,气虚质和阴虚质常见60~70岁患者,气虚质主要为70岁以上的患者。王洪真[17]等对日照市186例脑梗死患者体质进行了调查,以阴虚质、血瘀质和气虚质居多。其中按10岁划分一个年龄段,将186例患者划分为5个不同的年龄段。其中50岁以下21例,50-60岁42例,60-70岁55例,70-80岁49例,80岁以上19例。阴虚质和痰湿质常见于50-60岁患者,阴虚质和血瘀质以60-70岁患者以为主,血瘀质以70-80岁患者为主。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言:“五十岁至七十岁⋯⋯血气凝泣。”故年老体衰有瘀血倾向。
2.3缺血性脑卒中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在缺血性脑卒中偏颇体质研究的同时,不少学者发现体重对脑梗死某种偏颇体质的倾向性有一定影响,如胡彦群[18]等调查的489例中风患者,气虚质占(28.63%)、阴虚质占(19.09%)、血瘀质占(18.63%)、痰热质占(14.71%)。超重患者(24<BMI<28=最为多见,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在超重患者中位居前三位。于广娜[19]等对268例超重(24<BMI<28=或是肥胖(BMI≥28)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发病特点与相关指标研究,发现BMI≥24(75.25%)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远高于BMI<24(24.75%)患者发病率,P<0.05。腰围WC女≥80cm,男≥85cm(80.32%)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远高于WC女<80cm,男<85cm(19.68%)患者发病率,P<0.05。很多的学者认为超重或是肥胖是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研究显示这些因素对于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起到间接作用[20]。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已经能够做到个体化治疗,依从性较差缺成为了缺血性脑卒患者的长期治疗的弊端。因此,如何做到预防缺血性脑卒的发生及再复发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失衡的偏颇体质进行长期调整以及综合干预,可以体现“治病求本”和“整体治疗”的基本原则,有效的预防了中风。[2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成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及早发现特定体质人群对于特定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在辨证施治及因人因病因证遣方用药的基础上,精准化地进行个体化诊疗,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提拱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Wang Y,Cui L,Ji X,et al.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design,rationale,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J].Int J Stroke,2011,6(4):355-361.
[2]姚涛,任明山,李淮玉.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735-738.
[3]翟莉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5,15(42):94-95.
[4]Yin D,Shao P,Liu Y.Elevated lipoprotein(a)levels predict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Neuroreport,2016,27(1):39-44.
[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姚立群,姚惠芳,于红虹.厦门市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的调查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2):21-23.
[7]张栓,赵亚林,何玲玲,等.基于阴虚质体质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08):630-631+633.
[8]时建华,李雪青.从《内经》论“阴虚体质-亚健康-缺血性卒中”演变规律的形成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21-2322.
[9]王前飞,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3):8.
[10]高芳瑜,黄任锋,余尚贞.33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特点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2(33):170-174.
[11]胡凯旋,夏生林,范木耿.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8,24(07):27-28.
[12]段轶轩,兰克,张照庆.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7,23(09):22-24.
[13]莫亚宁,杨征宇,周小华.中医体质因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影响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8):79-80.
[14]王洪真.复发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征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15]姚立群,姚惠芳.厦门市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的调查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02):21-23.
[16]张云云,张海梅,郭德莹.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37-40.
[17]王洪真,魏咏梅.186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征研究[J].新中医,2014,46(02):50-53.
[18]胡彦群,张雪.北京地区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与生活因素相关性调查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08):107-109.
[19]于广娜,张艳蕉.缺血性卒中在超重或肥胖患者中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指标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81-82.
[20]郭旭.210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CISS分型研究[D].衡阳:华南大学,2013.
[21]陈久祥.利用中医体质学说预防中风[J].中医中药,2015,23(097):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