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9 14:55: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相关病案情况,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颅内外动脉造影检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不同,其中31例分布于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7例分布于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13例分布于颅内动脉狭窄后循环,5例分布于颅外动脉狭窄后循环。根据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其中高血压因素的相关性最高,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饮酒、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与高脂血症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危险因素有很多种,本文调查研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主要与吸烟、饮酒、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等因素有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颅内外动脉狭窄;临床分析;分布情况;缺血性脑卒中

本文引用格式:杜建军,吕继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108,110.

0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临床常见与多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1]。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的亚型[2]。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水平也有所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的降低[3]。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与研究,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已接受有关检查,并经医生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收集与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相关病案情况,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39例,年龄32~78岁,平均(62.53±4.48)岁。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纳入本次研究中。

1.2方法

对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记录,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史、家族病史、遗传病史、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危险因素、治疗和预后情况等方面。对所有患者实施心电图、血常规、头颅核磁共振、彩色超声、凝血功能以及胸部X线等常规检查,显影剂下利用计算机容积扫描和靶器官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使用螺旋CT对患者颅内外动脉进行检查,显影剂采用碘帕醇或碘佛醇,使用高压注射仪进行快速肘静脉注射。

1.3观察指标

记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后循环、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与颅外动脉狭窄后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等方面。

2结果

2.1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分析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不同,其中31例(46.97%)分布于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7例(25.76%)分布于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13例(19.70%)分布于颅内动脉狭窄后循环,5例(7.58%)分布于颅外动脉狭窄后循环,见表1。


\
 

2.2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根据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高血压因素的相关性最高,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饮酒、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与高脂血症等,见表2。

\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不良的饮食结构等,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4]。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患有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疾病[5]。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判断危险因素对患者产生的影响[6]。对增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8]。

本文主要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相关病案情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后循环、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与颅外动脉狭窄后循环。根据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其中高血压因素占比最高,约占86.36%,其他依次为吸烟、饮酒、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与高脂血症等。

本文调查研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主要与吸烟、饮酒、糖尿病等相关因素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其中高血压是所有颅内外动脉狭窄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全身细动脉硬化后,因为长期血压较高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情况,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随着患者疾病加重累及颅内外动脉,最终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

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动态和全面的评估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危害,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治愈率,增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值得临床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关晨阳,廖海涛.γ-谷氨酰转移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0):1058-1061.
[2]谢俏,覃浩强.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11(15):18-20.
[3]刘琦,陈万强,王颖,等.甘肃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认知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7,38(2):121.
[4]张红梅,杜大勇,石艳超,等.血清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7,40(3):195-197.
[5]赵杨,赵卫丽,李喜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溶栓后早期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26(8):66-69.
[6]张亮,赵连山.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55-57.
[7]Wilson MP,Murad MH,Krings T,et al.Management of tandem occlusion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intracranial versus extracranialfirst and extracranial stenting versus angioplasty alon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2018,46(37):55-56.
[8]Cao Y,Sun Y,Zhou B,et al.Atherosclerotic plaque burde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characterized by MR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association and clinical relevance[J].Neurological Research,2017,39(4):344-3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