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说从五脏论治特发性水肿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7 15:33: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特发性水肿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的综合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常用利尿药物治疗该病,但效果常不甚明显。我国传统医学对治疗特发性水肿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文试通过参阅古典著作、参考名家医案,并结合西医相关理论来阐述特发性水肿,以期能够对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特发性水肿;中医;五脏

本文引用格式:武爱杰,赵菁莉.浅说从五脏论治特发性水肿[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45,248.

1特发性水肿概述

特发性水肿,又称单纯性水钠潴留症、体位性水肿、周期性特发性水肿、周期性水肿、体位性水肿等,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水肿性疾病。目前习惯用于专指好发于育龄妇女的、具有周期性发作特征的水钠排泄障碍性疾病。该病多发于20-50岁的妇女,临床表现以晨起颜面、四肢浮肿且伴有紧束、胀满感为主,该病患者通常伴有月经不调。该病常与体位、情绪、月经、季节及劳累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是内分泌功能失调和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相关理化检查多无明显病因,诊断常需要排除心、肝、肾、甲状腺等器质性病变。更年期妇女常出现面部及下肢浮肿,亦属于特发性水肿范畴。现代医学常用利尿剂治疗该病,但效果欠佳,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特发性水肿却有其独到的优势。该病与传统医学中的“水肿”“气肿”“肤胀”等疾病相仿,中医又称之为为“气郁水肿”。

\

 
笔者将参考论述多发性水肿的相关文献从心、肝、脾、肺、肾、气血等方面分别论述特发性水肿的中西医诊疗。

2从五脏及气血说特发性水肿

2.1从心的生理说特发性水肿


从现有文献看,从心论治特发性水肿的文献报道相当少见,仲景云“血不利则为水”,而“心主血脉”,通过先贤的相关论述,我们不能不说心与特发性水肿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为什么从“心”论治特发性水肿者甚少呢?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只看到一篇名为《特发性水肿从心脾论治的临床体会》[1],其以加减归脾汤参以利尿渗湿之品治疗特发性水肿,暂且不论其疗效如何,单是作者另辟蹊径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通过文献作者提供的方药加减来看,笔者未能看出其从心脾论治特发性水肿的思路,现将基本方药提供如下:

党参30g 当归15g炙黄芪15g茯苓10g白术10g 山药10g防风6g 防己6g生紫菀20g丹参15g 泽泻10g 车前子10g

从上述方药看,该作者治疗特发性水肿偏重于补脾益气,而心脾双补之论难以苟同。

在笔者来看,之所以少有从心论治特发性水肿的论述,是因为临床上极少或者根本不存在需从心论治的特发性水肿。主要因为心所致之水肿多病情较重,或可与现代医学心衰所致之水肿相类比;另一个原因是,若“心主血脉”之功能失调,常将其归于气血失调之列,即用调补气血之法,而心脾双补或者养心之法则多用于心神失养之怔忡、健忘等情志类疾患。

2.2从肝的生理说特发性水肿

关于肝与特发性水肿,笔者更愿意从特发性水肿的特点说起。通过上文对特发性水肿的基本概述,我们可以看到特发性水肿大概有如下几个特点:(1)本病多发于20-50岁的女性;(2)本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3)本病常与月经周期相关。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肝藏血”等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肝与特发性水肿密切相关的结论。

然而,查阅相关文献,虽然有一些关于肝与特发性水肿的论述,相较于心与特发性水肿的论述也算多,然而相较于肺脾肾与特发性水肿的关系来说则略显单薄,常常可以看到“在从肺脾肾论治特发性水肿的同时,也要佐以疏肝理气之药”诸如此类的说法,可以得出,在治疗特发性水肿的问题上,从肝论治常常处于从属地位。

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名家在治疗特发性水肿时将疏肝理气放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如张佩青教授以逍遥散为基本方,临床随证加减,治疗特发性水肿颇有心得[2]。

2.3从肺脾肾的生理说特发性水肿

《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如《景岳全书》云:“凡水肿一疾,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先贤关于肺脾肾与水液代谢的论述不必赘述,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肺脾肾与水肿之间的关系的。

然而正如有些文献中所说,从特发性水肿之“特”字可见,其与普通水肿有所区别,虽然特发性水肿为现代医学名词,“特发”也有其固定含义,但这也不影响我们开拓思维,用中医的理论去研究它、解释它。

综上所述,从肺脾肾论治特发性水肿是比较普遍的,但是“特”也有“特”的办法,需与普通意义上的水肿区别对待。

2.4从气血说特发性水肿

《金匮要略》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日血分”。

唐容川《血证论》云:“气即水也,,血中有气即有水,水与血原并行不悖”。又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而兼水也”。《景岳全书》:“故凡病水者,水即身中之气血,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二位先贤对于气血水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可谓不精。

气摄血,气推动血液的流动,“血不利则为水”,所以临床上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特发性水肿,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或许我们也可以自己总结这样一句话,“治肿先治血,血行肿自消”。

名中医黄文政教授在治疗特发性水肿时常用到当归芍药散,黄老认为,临床对于因瘀血内阻,水气不行引发的水肿,当活血利水,血水并治,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3]。

3从现代医学说特发性水肿

我认为特发性水肿的产生大概就以下几个原因:(1)血液流速减慢,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不变的情况下,流入组织间隙的液体增加;(2)血液流速不变,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流入组织间隙的液体增加。有研究指出,特发性水肿患者的组织液同烧伤患者的组织液成分相似,可以证明特发性水肿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了大量蛋白的外漏。

现代医学在治疗特发性水肿方面目前还没有十分特异的治疗方法。其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多是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达到治疗胡目的。比如合理安排饮食、控制钠盐摄入,肥胖患者控制体重,改变工作环境,减少站立,多抬高下肢等。此外,使用弹力袜也可以比较好地减轻水肿,这是通过外部施加压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从而减轻下肢的水肿。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特发性水肿时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利尿药物,由于利尿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患者的水钠代谢紊乱,收益并不明显,所以是否应当使用利尿药物治疗该病目前仍然存在争论;(2)ACEI类药物,有研究显示,由于特发性水肿患者血浆肾素活性有较为的明显升高,所以ACEI类药物治疗该病常常有效,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的研究,长期应用该类药物的益处并不确定;(3)调节神经功能药物,比如双氢麦角胺,该药可以增强血管平滑肌纤维的张力,从而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水钠潴留,目前已在伴有多巴胺排泄较少的特发性水肿患者中使用,小规模试验表明其短期效果较好。

4关于特发性水肿研究的展望

近日听闻医学界又有了一个发现,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器官”,此“器官”为结缔组织,遍布全身,当笔者转发这个消息时,便有人对笔者说,这不是三焦吗?笔者思考了一下,似乎还比较符合。于是乎,我们又有了这样一个问题,都说三焦是水液代谢的通道,那么为什么文献中也少有对三焦与特发性水肿的论述?这个笔者不得而知,只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或许也可以从这个“新器官”上面做文章。相关文章说,这个“器官”是存在人体的表皮下面的包裹着液体的结缔组织,很多这样的组织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液通路,水液在里面流动,那么水肿可以说是这个组织里面的水太多了,组织液生成太多或者无法排泄。至于为何生成太多或者无法排泄,或许现在的医学可以解释,或许还有一些需要深入研究。

另外,在治疗方面,可以中西医方法互相借鉴。如特发性水肿可用疏肝理气药治疗,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些抗焦虑药来治疗特发性水肿?又如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特发性水肿,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些抗凝药物来治疗呢?

\

 
既然情志在特发性水肿的发生过程中有重要地位,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诸如学习太极拳、易筋经等来改善患者的情志,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还有中医的一些特殊的情志疗法是否也可以一试?

以上为抛砖引玉,还有许多的问题尚待我们的探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增加,临床上由于情绪因素所致的特发性水肿也在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以期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笔者相信中医药在这其中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宏言.特发性水肿从心脾论治的临床体会[J].江苏中医,1998,19(5):25.
[2]王海艳,陈明.逍遥散治疗特发性水肿验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2:97-99.
[3]丁琴,王耀光,黄文政.黄文政医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1):2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1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