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近年来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较绝经前女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更高。临床发现,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中医角度讲,多于“肝”相关。本文从“五脏相关学说”从肝论治,旨在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五脏相关论;心病治肝;冠心病心绞痛;绝经女性
本文引用格式:贾丽燕,曹斌.基于“五脏相关学说”从肝论治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54,257.
0引言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缺血、缺氧引起 的,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该病是近年来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呈逐年增 加趋势 [1]。近年来,人们对冠心病心绞痛性别差异的认识逐渐深入,女性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流行病学、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手段、 治疗和预后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 有研究表明,绝经时间越长,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越高 [2]。大多数女性在绝经后受各种因素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种焦 虑、抑郁的状态,患有冠心病的绝经后女性,实际处于一种“双心 疾病”的模式,即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心理疾病 同时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西药治疗往往存在疗效不佳、症状反 复、依从性差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局限性,这时就要发挥中医药的优 势。从中医来讲,该病属于“胸痹”、“心痛”、“肝心痛”等范畴,临 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多属肝郁气滞型,发病发展多与情志相关。 本文将基于“五脏相关学说”从“心肝相关”的角度进一步针对性 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辨治。
1五脏相关学说
五脏相关学说有别于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关键在于“相关性”。五脏相关学说体现了现代中医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三个理论层次的整体认识 [3]。它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来自于邓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过了研究验证,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经过半 个多世纪的研究及发展,五脏相关学说在指导冠心病、心力衰竭、 重症肌无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五脏的两两关系在心血管方面,相应的两两相关模式有:心脾相关、心肺相关、心肝相关、心肾相关。就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特点而言,笔者将主要从“心肝相关”的角度来进一步论治。
2“心肝相关”的理论阐述
2.1五行学说中的“心”与“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 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 为肝”。肝生筋,筋生心,即肝生心。肝为刚脏,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张景岳注:“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心为阳脏,五行属火,主通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在体为脉,在藏为心 [4]”。五行学说中,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母子相生为安,若母子关系失和,就会出现“子病犯 母”、“母病及子”、“母子同病”的病理表现。
2.2阴阳学说中的“心”与“肝”
从脏腑角度来说,心、肝皆属五脏,两者满而不实,藏精气而不泄,与六腑相比,其性属阴。从五脏属性来说,心、肝而脏皆为“阳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太阳”,心之阳气推动血液运行,使之环流无端,生生不息。肝五行属木,居于中焦,通于春气, 春为一年之始,阳气始发,万物生长,此时阴气将尽,阳气未盛,故肝为“阳中之少阳”。
2.3经络理论中的“心”与“肝”
经络循行方面,心经和肝经在咽喉及目系交汇以相互关联。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交汇于胸中。如《灵枢·经脉》述:“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心手少阴之脉……上挟咽,系目系”。《灵枢·经别》又云:“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 ,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也说明肝与心在经络上密切联系。心经与肝经循行相关是心肝相关的基础, 决定了心肝生理病理的相互联系。
2.4气血论中的“心”与“肝”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肝气调达,则能助心行血,气血流通则心 脉畅达,气滞血瘀则心脉痹阻,心痛病发。百病皆生于气,《仁斋直指方论》中复加以阐述说:“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 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 [5]。”说明了调畅肝气在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性。
2.5情志中的“心”与“肝”
人的精神活动以人的五脏生理基础而化生,与五脏的关系中与心肝关联最为密切。心肝共主神志。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藏神,主宰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调畅情志,藏血而舍魂,肝的疏泄功能能辅助于心主神志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肝气条达,血气和顺,心情舒畅;若疏泄失常,则气机郁滞,情志失常,郁郁不乐,焦虑不安。 同样,情志抑郁,也会使肝气不畅,出现胸闷、胁肋痛等表现。
3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与情志问题的现代认识
女性作为人群的一个亚群体,在不同的年龄具有各自独特的 病理生理状况和社会心理因素,故其冠心病(CHD) 可能有不同的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内源性雌激 素的变化有关,雌激素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 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各种损伤引起的血管内膜增殖、调整血脂、抑 制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6]。闭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保护作用减退、脂代谢紊乱加重,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亦增高。据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占女性 CHD 总量的14.7%,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是绝经前患者的 5.8 倍 [7]。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 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等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急性发 作的主要诱因。焦虑、易怒、抑郁、孤僻的 D 型人格等心理障碍因素增加了 ACS 发病风险 [8]。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大多因情绪波动而起,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交感 - 肾上腺髓质兴奋,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细胞电位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 短暂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
4从肝辨证论治胸痹心痛
就绝经后女性而言,肝气不舒是其心绞痛发作的最常见的病因。《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肝气瘀滞,疏泄失调,气机逆乱则百病由生。若肝郁日久,气机郁滞,气行则血行,相反气滞则血瘀,气滞日久则生瘀,瘀血阻络,则脉络不通而心脉失养,心神失养;若肝气郁滞太过,木亦能侮土,脾失健运,痰饮内生,痰湿内阻,气机失调则心气不畅;若肝郁日久则亦化火,肝火引动心火, 进而火扰心神;肝郁日久亦能伤阴,“肝肾同源”,肝阴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亦可导致心火妄动,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痰阻等均直接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肝肾阴虚,心阴失养,不荣则痛,亦发为胸痹心痛。
根据其病因病机,具体治则如下:(1)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适用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心脉不畅者,此类患者通常由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症见胸闷胸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气,多疑,纳少眠差,或心烦急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常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兼用血府逐瘀汤加减。(2)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适用于肝气郁滞,木能侮土,脾失健运,痰饮内生,痰湿内阻者。症见心胸窒闷如物压,气短喘促,肢重脘痞,痰多口黏,舌苔白腻,脉滑数,方用温胆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3)清肝泻火,宽胸散结:适用于肝郁化火,火扰心神者。症见胸闷灼热胸痛,或心中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头晕目眩,小便短赤,舌苔黄,脉弦细数,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小陷胸汤加减。(4)滋补肝肾、养心安神:适用于肝肾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者。患者症见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心悸,胸痛胸闷,心烦急躁易怒,头晕目眩,手足心热,两目干涩,或口干咽干,眠差,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常选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
5结语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对绝经后女 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不仅要着眼于患者的病理改变,还应着眼于患者的心理,双心同治。肝为万病之贼,就绝经后女性的心绞痛 发作也不例外,调畅肝气,疏肝柔肝不仅能改善心绞痛的发作,还 能改善绝经后女性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病从肝论治着眼于五脏 相关学说,为治疗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柴光德 .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J]. 世界临床药物 ,2016,37(6):13-16.
[2]王夜明 . 绝经前、后女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对照研究 [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2,11(4):303-305.
[3]邱仕君 , 陈坚雄 , 程宾 , 等 . 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探讨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1):1008-8164.
[4]黄帝内经素问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8-23.
[5]杨士瀛 . 仁斋直指方论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0.
[6]杨桂棠 , 韩雅玲 , 等 . 女性冠心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3,4(5):209-211.
[7]岳莉英 . 绝经前后女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分析 [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40(12):1096-1098. [8]De Fazio P,Caroleo M,Rizza P,et al.Specifi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predict affective symptoms in early post acutecoronary syndrome inpatients[J].Int J Psychiatry Med,2012,44(2):119- 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