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6 15:53: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3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6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我院制定的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满意度指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血脂、血压正常率,心绞痛发作等恢复情况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张庆凤.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325+327.

0引言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近年来,冠心病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1],诱发冠心病的因素众多,其中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属于可改变因素,遗传、年龄属于不可改变因素,通过对致病因素的护理干预能够对冠心病的预防起到良好的效果[2]。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3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3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66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为49-81岁,平均(60.15±5.38)岁,病程为2-11年,平均(5.08±1.3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为52-79岁,平均(60.19±5.42)岁,病程为1-11年,平均(5.03±1.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类疾病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入院后,对照组患者采取我院制定的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日常用药、饮食,告知患者治疗注意事项。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为保证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实施效果,我院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预见性护理培训,分析过往冠心病患者护理资料,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心理特点、并发症等因素,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预见性护理程序主要包括预见性病情护理、预见性心理护理、预见性康复饮食护理、预见性健康知识宣教、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延续。

预见性病情护理:对患者病情实施24 h动态化监测,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依据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和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制定针对性抢救措施,如患者出现冷汗、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意识不清等症状,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人员第一时间测定心肌损伤快速标志物,开通静脉通道2条以上,遵医嘱进行补液、吸氧、静脉给药。

预见性康复饮食护理: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估,症状较轻患者可引导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和生活训练,如慢走,挤压皮球上肢功能恢复性训练等。症状严重患者需减少运动量,使患者头部抬高,保持良好的坐姿,并引导患者经鼻吸气,经口呼气,使患者体会到体内膈肌升降,使其能够在无任何依托无的情况下自行坐立。评估患者体质指数,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降低糖、盐、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量,日常饮食以新鲜的蔬菜水果为主。对于便秘患者,可在饮食中增加芝麻、香蕉等食物,促进肠道蠕动。

预见性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治疗依从性不足,为此需要开展预见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性格特点以及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

预见性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开展预见性健康宣讲,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发放健康卡片,卡片中的内容除冠心病健康知识外,包括各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联系方式等,患者依据卡片上的内容配合治疗,能够避免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延续: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家庭护理和急就的方法,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患者在缺少医护人员监督的情况下出现病情反复。

1.3评价标准。利用我院护理满意度表格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0分以上为满意,60-90分为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和较满意视为护理满意。统计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正常率,心绞痛发作等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护理满意度、血糖、血脂、血压正常率,心绞痛发作使用%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血糖、血脂、血压正常率,心绞痛发作等恢复情况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42例,较满意23例,护理满意度为(65/66)98.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35例,较满意19例,护理满意度为(54/66)81.8%,研究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氧缺血。诱发冠心病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家族遗传、性别、年龄、饮食、饮酒、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体重超标等,对吸烟、饮酒、体重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血糖、血脂、血压正常率,心绞痛发作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强调将预见性的思维模式应用于疾病的临床护理中,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冠心病的发展规律结合,实现患者心理、生理、思维模式的全面评估,对护理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4]。预见性护理程序下,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通过主动采取防范性措施,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能得到改善。本次研究中,为确保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并通过对患者资料的分析,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加强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并为每位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实现了对冠心病病情发展的全面有效控制,对患者机体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患者身体恢复以及护理满意度提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丽娟,张绩琼.预见性干预配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心电图检查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7):1051-1054.
[2]李蕊,刘抗.治疗性沟通配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遵医行为及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7):1036-1039.
[3]舒金鼎,冯涛,黄小芬.跨理论模型干预模式对肺癌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6(05):625-628.
[4]李攀攀,寇晶,杨莉.FMEA护理模式联合耳穴压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症状积分SAQ总分及HHI评分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09):1041-1044.
[5]杨静,朱慧娟.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3):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