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骨牵引与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效果对比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6 11:13: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骨牵引与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1例髋臼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行骨牵引治疗,B组则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髋关节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复位满意度。结果B组髋关节平均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P<0.05)。B组复位满意率(91.67%)、治疗总有效率(94.44%)均高于对照组(71.43%、74.29%,P<0.05)。结论针对髋臼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骨牵引,能加速其康复进程,提高复位满意度,因而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牵引;手术;髋臼粉碎性骨折

本文引用格式:韩斗武.骨牵引与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效果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168,170.

0引言

近年,伴随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髋臼粉碎性骨折人数日渐增多,其常见致因为重物压塌、坠落伤及交通事故等。在外部力量的猛烈冲击下,其作用力经股骨头直接传递给髋臼,使此部位成为力的主要承受点,受此影响,非常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骨折破裂情况,除此之外,还易引发不同程度的髋臼骨位错位情况[1]。还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骨折已经发生,此时,患者机体会遭受较大痛苦,特别是骨折严重者,还会对骨盆内脏器造成损伤。所以,在骨折后,需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本文针对所收治的此类骨折患者,分别采取骨牵引与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就其治疗后的具体效果进行对比,现对此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选取来本院接受治疗的髋臼粉碎性骨折患者71例,均经CT、MRI检查确诊,排除其他部位骨折者,及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将其分为2组,A组35例中,男性22例,女13例,年龄区间40~60岁,平均(51.2±3.7)岁;骨折原因:7例建筑物倒塌致伤,10例坠落致伤,18例车祸事故;骨折形态:10例患者是后柱骨折,而前柱骨折患者数为4例,3例患者是比较典型的髋臼后壁骨折,除此之外,9例患者为横行骨折,9例患者为T型骨折。B组36例中,男性24例,女12例,年龄区间40~60岁,平均(51.5±3.5)岁;骨折原因:8例建筑物倒塌致伤,11例坠落致伤,17例车祸事故;骨折形态:后柱骨折患者数为11例,前柱骨折患者数为5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数为4例,横行骨折患者数为7例,此外,9例患者为T型骨折。两组上述资料经全面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A组


分别于向下及向外方向,对患者的患肢进行牵引,也就是以向外方向,对股大粗隆进行适当性的牵引,以此使牵引方向能够从根本上,一致于股骨颈所对应的方向。针对这2个方向而言,在具体的牵引合上,应处于对等状态,一般情况下,在相应选重上,应维持在8~10kg之间。每日均开展严格化的X线检查。术后,继续进行有目的性牵引,持续4~6周,在此之后,便可根据实际情况,去掉牵引。正常活动(不负重)3个月,之后便可负重行走训练。

1.2.2B组

先开展抗休克治疗,再依据常规流程对患者进行相应牵引,待患者病情维稳后,便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手术操作。依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于伤后7d内,行手术。本文主要采用3种术式,即前后联合入路、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与前方髂腹股沟入路。在手术过程中,显露骨折部位,利用各种用于固定或复位的器械,将血管、神经组织保护好。当采取的是前方髂腹股沟入路,需将股血管、股神经等保护好。于牵引下,将患肢复位,用钛合金、螺钉或重建钢板等实施固定。将坐骨神经保护好。完成手术后,置入负压引流管(1~2根),将创面积液清除掉,避免感染发生。而对于引流管,则可在48h后,将其予以拔除。除此之外,还需结合患者实际疼痛状况,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对患肢进行全方位的功能锻炼,待3周后,开展主动锻炼,之后依据CT检查结果,负重训练。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髋关节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用X线片判定骨折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度评定[3]:若裂缝或者错位小于1mm,即解剖复位;若裂隙或者错位为2~3mm,即满意复位;若>3mm,即不满意。疗效判定标准[4]:若患者自我感觉好,且已经恢复到受伤前状态,即痊愈;若有着较好的自我感觉,且不影响日常生活,重体力、运动有轻微的受限,即显效;若稍影响日常生活,自我感觉尚可,锻炼轻微受限,即有效;若上述指标恢复均不理想,存在行走障碍,即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0.0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住院与髋关节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与髋关节恢复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偏短(P<0.05),见表1。


\
 

2.2两组骨折复位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复位满意率为91.67%,对照组为71.43%,观察组显著偏高(P<0.05),见表2。

\

 
2.3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74.29%,观察组显著偏高(P<0.05),见表3。


\

 


3讨论

髋关节是整个人体当中的基础关节,在整个机体架构中起到支撑作用。对于髋臼粉碎性骨折来分析,其有着较多的诱因,从根本上来讲,主要表现为外界力量冲击,所形成的力量通过股骨头,持续性的向髋臼传递,并由此造成髋臼脱位。当发生比较严重的骨折时,还会造成髋臼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情况,最终引发为更加严重且治疗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当前,针对此种骨折,多采用两种方法来治疗,其一为骨折牵引,其二是手术方法。另外,临床中多采取闭合复位处理,但复位股骨头后,难以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因而预后比较差。有研究[5]指出,用手术方法对髋臼骨折进行治疗,能够实现微创,因而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对血管、神经所造成的损伤,还能获得较好的复位与固定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受多致伤原因不同的影响,使得无论是在伤害部位上,还是在具体程度上,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如果单用一种入路方式,则难以对所有骨折类型进行治疗[6-7]。所以,意识需依据患者骨折实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针对所收治的髋臼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骨牵引与手术两种方法来治疗,最终结果得知,手术治疗总体效果好于骨牵引,髋关节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偏短,复位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采用手术方法对髋臼粉碎性骨折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但在手术开始前,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与深入诊断,对骨折的具体类型加以明确,选择与之相符、相适应且高效的固定方法及入路方式,最大程度提升解剖复位率。如果正处在恢复期,那么做好患肢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医护人员需辅助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不仅能获得持续且合适的牵引活动,而且还能消减股骨头压力,减伤股骨头坏死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可获得优于骨牵引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而且还能提高其复位满意度,临床综用效能突出。

参考文献

[1]康锦,马林,郑铁钢,等.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整体修复及微型螺钉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20(3):187-192.
[2]吴彬.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双踝骨粉碎性骨折术后踝关节未复位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4):118-119.
[3]刘小鹏,颜春铭,郭伟华,等.非锁定钢板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33-35.
[4]马志锋,贺宪,直彦亮,等.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膝关节强直的治疗经验[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1(3):86-89.
[5]燕志远.用LORIF+EF疗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4):21-22.
[6]吴彬,钟庆华,覃登.早期康复介入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9):81-82.
[7]王波群,许永先,李友余,等.3D打印技术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个性化诊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8):76-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